俱乐部不再是中、美、俄、欧、日的专利。这种变化的实质与根源是什么?对未来大国格局、国际体系和世界潮流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皆有待进一步观察,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2005年,大国关系将受下列因素牵动:布什新政府是否回归单边主义;伊拉克重建及中东和平进程会不会有曲折;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是否有成果;伊朗核问题及乌克兰局势如何发展。围绕这些问题,大国关系将出现新的分组离合。布什当选连任要在第二任期有所作为,青史留名,其对外强势政策和单边主义难以放弃,且可能重新抬头,这将影响其在伊拉克、朝核、伊朗核问题及乌克兰等问题上的立场,也将牵动美俄关系、美中及中俄关系的变化。
看点四、地缘政治争夺暗流涌动
美国与西方视俄罗斯为“非我族类”,俄虽一直奉行地缘战略收缩政策,但难以阻挡美国新的地缘战略扩张政策的威胁。
2004年以来,美以反恐、重建伊拉克和阿富汗为由,加快新一轮地缘战略扩张,并在欧亚腹地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军事战略调整从属于地缘战略调整,为其地缘战略调整服务,实质是以军事实力支持其收紧对欧亚大陆的控制链条,防范中俄,管制欧亚大陆上的伊斯兰国家、“无赖国家”(如伊拉克、伊朗、朝鲜),保障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各种地缘战略利益与经济利益,并乘势进一步推进。美国新的地缘战略扩张政策牵动了大国地缘战略关系调整,尤其对俄产生了严重刺激,迫其作出反应。
冷战后,俄罗斯一直奉行地缘战略收缩政策,一个主要目的是以此取悦于西方,争取美国与西方的战略理解,实现被美国和西方完全接纳的政治目标。
但是,尽管俄罗斯一再收缩,美国与西方仍不信任俄罗斯,视俄为“非我族类”。只要俄保持横跨欧亚的头号领土大国地位,美国与西方在地缘战略上就不会放弃对俄防范。为不对俄相逼太急,美在推进至中东欧后,对俄战略遗产独联体的蚕食活动一度减缓。但自2003年占领伊拉克后,美为扩张其伊战成果,向中亚-里海-高加索等地跃进,重新加紧蚕食俄战略遗产,包括谋求扩大在中亚的政治、经济、军事影响,直接插手格鲁吉亚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动荡等。俄为保住在独联体的影响,阻止美进入其“卧榻之侧”,采取了一系列反击措施,包括做中亚国家的工作,阻止美在中亚取得新的战略基地;直接干预白俄罗斯、乌克兰政局等。美、俄在独联体的争夺使美俄关系出现新的有限紧张,并牵动大国地缘战略关系调整。
2005年,国际地缘战略态势的变化将继续受伊拉克及中东形势的影响。如伊拉克重建顺利,巴以关系不恶化,伊朗问题得到缓解,美可能移师亚太,集中解决朝核问题,国际热点和地缘政治重心将转向亚太。最近西方有关朝鲜种种政治“变化”的谣传,不是简单的空穴来风。当然,如乌克兰及中亚国家2005年大选出现新的变化,美国也可能继续以中东为基地,在独联体地区做文章,则美、欧围绕独联体的地缘政治争夺将进一步展开。
看点五、中国外交——大步推进
中国领导人足迹“遍天下”,国际威望与影响不断升高,经济外交等全方位外交日见成效,在新的战略环境中,中国将大有可为。
2004年,中国的经济影响与实力地位又出现了质的提升。中国外贸突破一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以及主要的工矿产品进口国。中国是日本及周边不少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人民币一次小幅升息就牵动了世界各国股市和金融市场的行情变化。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成为牵动世界经济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作为或不作为,都能对世界市场的供求、价格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不论积极还是消极,中国都成为能对世界经济、政治与安全施加很大影响的重要大国。
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从空间看,包括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第三世界外交、多边外交;从领域看,包括经济外交、资源外交、反恐外交、民本外交等。中国领导人的足迹“遍天下”,国际威望与影响不断升高。
在2004年的全方位外交中,大国外交尤其是亮点。通过开展大国外交,中国扩大了战略空间。如紧扣中美关系,通过扩大经贸合作、推动“六方会谈”、合作反恐及参与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在人权、人民币汇率等领域进退灵活,促进了两国合作关系。美国在总统大选前夕派国务卿鲍威尔访华,并通过鲍威尔宣称中美关系处于几十年来的最好时期,表明了对中国及发展中美合作关系前所未有的重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