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农村的教育水平、教育条件和受教育程度落后于城镇,农村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良好教育机会,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市农村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任务是:完善“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规模与结构合理,质量与效益较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制,基本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双高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适龄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85以上。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发展农村教育,关键是巩固和完善“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有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建立健全稳固可靠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切实做到“五保、一化解”。
一是保投入。各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落实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安排情况,并接受其监督和检查。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固定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能低于60”的规定,用途主要是补助学校公用经费、改造中小学危房、偿还“普九”债务等。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投入。
二是保工资。确保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发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要进一步落实区长负责制。各区政府要按照核定的教职工编制和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标准,将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不得留有缺口。要改变教师工资由乡镇财政按月上划,再由区财政发放的现状,建立教师工资专户,由区财政统一预算、统一发放。要建立教师工资发放考核制度,将教师工资发放情况纳入对区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对拖欠教师工资的地方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保安全。各地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力争到2005年底必须消除现存d级危房。各区人民政府要将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建立危房改造资金专户。危房改造工程要立足于脱险加固,做到有危必改,改必除险,改必无患。要充分考虑人口出生逐年减少的实际,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规划,统筹安排。要坚持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禁高标准、超规模举债建设,不得因危房改造给学校增加新的债务。要按照国家规定,减免中小学危房改造危房鉴定费和其他有关税费,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准收取中小学危房改造调控费和管理费。
四是保运转。各区财政要按照新的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额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区级财政部门要统一设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专户,对学校的收费收入和财政安排的公用经费实行统一管理补助,由教育部门提出使用安排方案,经财政部门审核后足额拨付到学校。严禁截留、挪用、平调、挤占学校的收费收入,不得将学校收费收入平衡财政预算,不得抵顶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不得从中提取任何性质的调节基金。教材费和作业本费属代收费,由学校直接用于购买教材和作业本,不计入学校收入,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要加大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育收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