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的特殊停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控制会场秩序。在演讲中如出现观众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会场秩序不好时,演讲者可适当的停顿一下,让听众自觉不自觉的安静下来,以达到“控场”的目的。例如:有一个演讲员上台演讲,听众席上讲小话的较多,演讲者说了一句“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后,发现讲小话的听众并未减少,于是他便停顿了下来,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也不说话,这一停顿就是1分多钟,听众觉得非常奇怪,慢慢地都停止了讲小话,接着就是会场静悄悄,这时演讲者才不慌不忙的开了口,他说:“刚才,作为演讲员的我站在台上一分多钟没有讲话,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在此说一声:‘对不起’。我想演讲员有演讲员职业规范和要求,作为听众是不是也应该有听众的规范和要求呢?那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人人都要讲职业道德》”。话音一落,听众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就是特殊停顿产生的效果。但是这种长时间的停顿在演讲中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尽量少用。
二是列举事例之前。演讲者在议论说理之后,往往要给观众说一个事例或讲一个故事和情节来加深听众的印象和了解,如果在举例之前稍稍停顿一下,就能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好奇,抓住听众的心。例如:一个演讲者在宣讲爱国主义精神时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一种对祖国的深厚的爱。说到爱国主义,在这时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说到这演讲者有目的的略作停顿,让听众猜想和思考一下,然后再从容不迫的娓娓道来。
三是赞叹议论之后。演讲者讲完一个动人的故事,介绍某种精辟的见解,赞扬一种高尚的精神和行为,或发表一番高谈阔论后,都应该稍微停顿一下,以便给听众一个思考、回味的空间,让听众产生共鸣和联想。如:一个演讲员在讲完吉鸿昌将军被迫到美国考察的故事后,大发感慨地说:“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我们中国人民是何等的受欺辱,是何等的被人瞧不起,但是我们更可以看到吉鸿昌将军这样有骨气的中国人!”至此,演讲员有目的的停顿,深深地吸一口气,表示对吉鸿昌将军的敬佩和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之情。
四是话题转移或段落结束之际。在书面语言上,一个话题段落结束后,就另起一行,空两格,给人一目了然。但口头语言上,段落结束、新的话题开始之前,其标志就在于停顿。这时的停顿,可以加深听众的理解和记忆,以便再接受新的东西。从心理学上说,这是即时记忆的最佳期,这里的停一停,就像我们盖图章时使劲按几下的动作,可使印象更加清晰和牢固。
五是会场气氛热烈,听众席中出现掌声和笑声时。当演讲者讲到精彩之处,全场笑语满堂,掌声大作,议论之声不断时,演讲者该稍作停顿;如果听众的掌声、议论声较长,演讲者还应用双手朝下,轻轻地按一按,待掌声、笑声、议论声结束之后,再作演讲。这样,可以给听众提供留有余味、吐露情感、双向交流、良性互动的机会,同时也是尊重听众的表现。
特殊停顿,虽然在演讲中不是很常用,但演讲当中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特殊停顿,不仅可以给听众提供思索的机会和回味的余地;还可以使听众去掉局促感,为听众留下必要的悬念;而对演讲者来说,也赢得了一个休息,调整和转换情绪的机会。
(3)速度
速度主要指演讲中的语速。演讲中的快慢对于表情达意是十分重要的,凡是兴奋、激动时,语速加快;而沉思、平静时,语速就变慢。演讲的语速是介乎波音与报告之间,每分钟发出200个左右的音节。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演讲风格酌情增减此外,每篇演讲的开头、高潮、结尾等各部分语速也应有所不同,否则就会呆板而缺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