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博物馆以及文化体育设施,这是开展基层文化工作必要和重要的载体。今后三年,省地县将三级配套440xxxx元加上中央专项资金,在全省兴建8xxxx县级图书馆或文化馆。省里每年划拨10xxxx元支持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划拨5xxxx元支持民族村镇建设。同时,文物、电影等有关经费也将逐年增加。这里提出的几点要求:
1“两馆”建设要保质保量,保配套资金到位,并按照工期要求如期完成,早日投入使用;
2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与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中心不能重复建设。经费投入要沟通,要尽可能用好,小钱办大事;各地也要加强配套资金的投入,使全省早日实现“乡乡有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
3民族村镇建设经费要经省民族村镇建设联席会议统筹考虑和使用。
基层文化建设尤其是基本设施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各级政府,要整合好各种资源,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文化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文化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功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要把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陈列馆)、图书馆、文化站、新华书店、影剧院列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会同文化、体育等部门,统筹规划城镇文化设施建设的位置和规模。城镇新建居民小区要加强相应的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小城镇建设必须将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纳入建设规划。城市建设中被挤占、挪用甚至变相出卖的文化设施要坚决收回。确须征用文化设施用地的,应先行建设新馆,重建的文化设施规模应高于原有的规划,要通过新建、扩建、改建或资产置换等方式加以完善,以满足当地文化发展需要。城市建设不能因为缺乏文化设施而成为无文化功能的城镇。
二要处理好新建文化设施和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的关系。为了满足城乡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要求,我们需要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但由于现阶段投入有限,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文化系统现有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新华书店、国画院等;二是各系统的工人俱乐部、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科技馆、农村中学计算机网络信息站、农村广电收转站、各种体育场馆和城市公园等。这些文化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要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改变单一对象,单一功能的服务方式,加强各类文化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和综合服务,努力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全社会文化设施的资源共享。同时要改变重建设轻管理使用的倾向,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扩大服务功能,创新文化服务,为不同对象、不同群体提供更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
第二,基本文化队伍培养和充实任务十分紧迫。基本文化队伍是指基层文化行政管理者、基层专业和业余文化艺术人才等等。各级政府、宣传文化部门要重视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现有队伍要加强培训,鼓励和吸收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在基本队伍建设中,一是要重点抓好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调动基层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基层文化工作者长期工作在农村和社区,艰苦创业,甘于奉献;大批业余文化爱好者成为群众业余文艺骨干,这两支队伍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各级政府、宣传文化部门要从创造工作条件、改善生活条件等各方面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以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为依托,建立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基地,针对当前经济和文化工作的需要,加强培训,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素质。建立执政上岗制度,逐步解决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业务力量薄弱、人员老化等问题。要争取五年内把基层文化工作者都培训一遍,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基层文化爱好者包括文化自愿者、文体骨干、民间艺人等等。我们的工作主要在于支持和引导他们提高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组织群众开展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二是要发挥好专业文艺团体的指导、引导作用。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群众文化的繁荣为专业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专业文化则可以扶持、指导群众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各地经济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创作、演出、运作都需要较高水平的人才。要鼓励专业文艺团体和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和社区,指导和辅导群众业余团体和文艺骨干,使我省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为基层培养“土生土长”的业余文艺队伍,以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社区。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具有贵州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基层文化建设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