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于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我们要及时总结群众文化活动实践,不断创新活动内容,逐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基层文化工作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群众增长的文化需求,基层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走出“小文化”,建设“大文化”。基层文化活动范围涉及宣传、文艺、体育、教育、科普、民政等各个方面,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少年儿童、少数民族、妇女、外来人口、残疾人、待业人口等特殊群体在内的广大群众,服务形式包括节假日、工作之余、庆典活动、民族节日、旅游活动等等。各级政府、宣传文化部门要在指导思想、工作思路、管理体制、工作内容等各方面跳出“就文化管文化”的“小文化”思想,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加强配合协作,使基层文化活动改变单一的活动内容和服务对象,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事业性和产业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文体、广电、科技、教育、卫生健康、环境保护都融入到基层文化活动之中,使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村。
二要抓好群众文化的总结创新和继承发展。当前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各地要认真总结一批好的群众文化典型,打造各地群众文化精品。如民族地区的民族节日活动,贵阳市的广场文艺活动,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的读书活动等等。省文化厅要设立诸如“群星奖”、“蒲公英奖”先进文化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奖项,通过评优促进各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认真总结“三下乡”活动,尤其是文化下乡的经验,要在深入和创新上下功夫,在服务基层上下功夫,在文化“扶贫扶志”、“帮困助富”上下功夫,使“三下乡”成为最受农村群众欢迎的活动。民族民间文化是我省基层文化活动的亮点和特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发展创新,使它在内容形式上既保留民族古朴的风格,同时又具有时代的特点,为广大群众提供不断创新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第四,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消费需求正在步入一个新阶段。我省以旅游观光为主的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娱乐的需求;同时,教育、阅读、上网和广电的文化消费成为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农村文化市场如电影、图书等领域也亟待开拓。加强文化市场建设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既要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坚决制止传播各种暴力、愚味、迷信、色情等违法犯罪活动;更要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倾向和文化市场的经营活动,扶持大众化、民族化的文化经营场所和健康有益的文化经营活动。要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力度,办好一年一度的“农民电影节”。各县市在实施“2131”工程的同时,积极培育农村电影市场,发展农村电影个体户,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收费的试行办法。文化行政执法队伍要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综合执法的试点。各级政府要认真解决文化执法队伍的编制和经费问题,让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真正吃“皇粮”,解决后顾之忧。
要以改革为动力,继续发展文化产业,使我省文化产业走出规模小、实力差、竞争力不强的局面。要立足于我省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和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我省旅游文化产业及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切实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领导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做到“五纳入”。
1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度、工作力度和扶持力度。不能“说起经济讲一天,说起文化没时间”。要对基层文化工作者“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文化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听取文化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他们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办发〔2002〕7号)文件指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在县(市)、区级人民政府”。各地州市要将工作落实到县市区,落实到基层。
2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政府要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不懈地抓好。遵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凡没有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该计划的,应予及时补上。要结合当地实际,明确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各项基层文化建设任务。
3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阵地的建设,一定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