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深化
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1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政策规定,大学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至于社会化的内涵是什么?则没有统一标准或明确表述,留给各地各高校在改革实践中去探索和思考。
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后,我们普遍认为,大学后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社会化改革的实质,就是企业化、市场化。所谓企业化,就是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和操作运行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或后勤集团公司。所谓市场化,首先是后勤实体或后勤集团与学校之间,按照“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实行甲乙方的经济合同关系,改行政拨款为服务收费;其次是有序地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校园市场的竞争,学校后勤集团和社会企业同台竞争、互相合作,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真正融入社会第三产业;最后是学校彻底摆脱办社会的包袱,实现经济学上所阐述的“不都是养人办事,而是用资源外购的方式来办事”。特别是大学地处×××这样经济发达和市场比较发育成熟的沿海地区,更坚信了我们对后勤社会化涵义的理解。
五年来,既有艰难挫折带给我们的深层思考,也有成功实践激励我们推进改革的勇气,使大学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大胆提出树立“大后勤”观,构筑“大后勤”保障体系的新思路。
我们提出“大后勤”的改革思路,既源于对后勤改革的综合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更源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对后勤服务保障提出的新要求。这几年,后勤社会化改革造成一种误解:大学后勤要萎缩了,后勤职能要弱化了。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这几年,正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涌现出一批“超级巨型大学”。大学就是在这几年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伴随高校扩招、高校合并、大学城建设、“985工程”建设的发展机遇,在办学实力、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中国大学排行榜前1xxxx的行列,从原来一个校区(11xxxx平方米)扩大到四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达61xxxx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有30xxxx平方米,在校学生达到5.xxxx人(其中研究生1.xxxx人),在岗和离退休教职工近xxxx人(含七所附属医院职工)。面对这所“超级巨型大学”,基本建设、公房管理、水电管理、校园环境治理、教学科研设备采购等后勤保障服务的需求更大了,要求更高了。大学新成立的房地产管理处、招投标中心、综合治理督察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就是对近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自身大规模扩张的新情况、新特点,在学校内部管理职能转变方面作出的合理回应。自2003年提出“大后勤”观以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大后勤”的改革思路,可概括为十五个字:“全成本,强有力,多样化,分步走,大协调”。
“全成本”,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充分认识后勤服务的产业属性,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要求,改革大学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实行全成本核算。市场经济是讲求成本和效益的经济,摆脱计划经济模式束缚的大学后勤,不限于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提供保障,更是学校经济工作的总管,是降低学校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环节。强调“全成本”意识,在于改变过去对后勤服务习惯于“福利化、无偿化”的思想观念,改变过去对后勤工作依赖“统、管、包”的行政手段,转为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全成本核算,引入竞争机制,效益最大化),辅之于行政手段(加强监督检查,行政适当介入,政策性亏损补贴)进行后勤管理和改革,还原大学后勤的产业性为主、公益性为辅的本来面目。全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三全核算”,即全质量、全成本、全劳务,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优化配置后勤资源,激发后勤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