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强有力”,就是革掉过去那种统包而无活力、低效而又浪费的传统大学后勤服务模式,变“大而全”为“强有力”,变“粗放型管理”为“集约型经营”,变“封闭式自我服务”为“开放式服务社会”,建立起反应快速、支撑有力、服务优良、人员精干的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形成科学、高效、和谐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社会化不是不要后勤,萎缩后勤,弱化后勤职能,相反,社会化的本意是要通过转换机制、创新体制,强化后勤保障功能,提高后勤保障水平。
“多样化”,一是多模式,基于大学四个校区的历史和现状,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社会化模式:老校区中,有南校区的“小机关,大实体”模式,有北校区的“小机关,多实体”模式;新校区中,有珠海校区完全社会化的“珠海模式”,有东校区的“创新模式”。二是多形式,基于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要求,推行多种社会化形式:有地方政府主导的外部化形式(如珠海校区和广州东校区的成功开辟,就是凭借省市政府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东风实现的,还有广州南校区价值1.5亿元的北门广场,也是适逢×××政府规划珠江两岸景观,被作为市政设施投入建成的),有社会企业参与竞争的外部化形式(如南北校区教工住宅的物业管理社会化),有学校后勤实体承担的内部化形式(如南北校区学生饭堂的经营管理),有学校后勤集团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内引外联形式(如东校区的数码店,南校区的教育超市),还有和兄弟院校后勤集团合作的校际联办形式(如与东南大学后勤服务集团的合作协议)。
“分步走”,就是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出发,从大学后勤社会化多种模式和多种形式的实际出发,遵循渐进稳妥的原则,分步实施:第一步,大部分后勤人员和资源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剥离,组建后勤经营实体(后勤集团);第二步,根据合校后的平稳过渡需要,对南、北校区的后勤实体,实行分区核算、分区服务,逐渐趋于融合;第三步,在立足于校内市场的同时,学校后勤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或通过加入省高校后勤服务集团,或通过与社会企业互相参股,或通过联合学校产业集团,最终融入社会第三产业。
“大协调”,一是强调大局观,后勤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化不能囊括大学后勤工作的全部,公房管理、校园建设规划、校园环境治理等后勤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和利益,解决起来有相当难度,必须在总务、基建、房产、保卫等后勤职能部门和后勤集团的范围内,建立起“大后勤”协调机制,以学校大局为重,促成改革合力,破解难题,突破重点,推进后勤管理和改革,构筑现代化的“大后勤”保障体系。二是强调全面改革,对外开放校园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对内也要形成竞争机制,规范管理。从学校整体来讲,必须要有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经济政策、人事政策、分配政策和资产管理等的配套改革;从后勤自身来讲,在后勤职能部门和后勤集团的甲乙方关系中,少了哪一方的改革或哪一方的改革不到位,都会适得其反。因为社会化改革,是要实现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也是大学办学模式重大转变的体现,故要求后勤实体的经营理念、经营行为和后勤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方式都要主动地适应并促进这一根本转变。
“大后勤”改革思路的确立、充实和完善,始终贯穿着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精神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大学所在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特别是近年来办学实力、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的迅速提升和扩大,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后勤改革新路子。
三、大学后勤改革实践成果
⒈开创了服务地方经济、低成本扩张和社会化一步到位的“珠海模式”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政府抓住机遇,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办大学理念,而地处×××区的大学也因办学空间饱和与完成高校扩招任务的矛盾,急于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以地方政府少有的气魄和远见慷慨解囊,将位于唐家湾的3.4xxxx公里的土地及原珠海大学(筹)校址上价值2.7亿元的建筑物,无偿提供给大学作为珠海校区永久使用,还投入1亿元支持珠海校区的基本建设,并为教师提供特区财政补贴。
2000年9月,大学珠海校区正式启用,400xxxx名新生报到,开始了大学生活。大学不仅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办学空间,而且,在没有历史包袱的新校区为实现后勤社会化创造了条件。珠海校区的饭堂、物业、环卫、绿化、交通、医疗、通讯、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