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p一以贯之地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直到1987年,他仍然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7页)作为《邓小平文选》“结束篇”的1992年南方谈话,dxp仍然在进
行这种探索,关于计划和市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都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dxp以后,我们继续在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六大以来,以hjt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等理论,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了重要的新进展,把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当然,这种探索远没有最终完成,以后还不断会有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二,从特征到本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是逐步展开和深入的,其成果是逐渐积累的。
mzd在1955年就提出,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但后来他又产生“富变修,穷革命”的思想。这样,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就陷入了一种悖论。“四人帮”借此大肆鼓吹穷社会主义,并走向极端。在拨乱反正中,dxp首先批判了穷社会主义论,指出社会主义应当是富的。这是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那末,具体看,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呢?
回顾对社会主义的拨乱反正,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的特征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十二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全面概括。这个文献列举的社会主义的特征有: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央党校的主要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就是这样。这本发行量很大的书中列举的社会主义特征有四条: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该书认为:“社会主义各个特征的总和,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完整体系。”(《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83年版,第238页)概括几个特征,这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从平列的几个特征上认识社会主义,作为对一种社会形态的认识,虽有一定意义,但还是比较表面的,这是延续多年的传统思维。
dxp的思维逻辑是,从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共同×××两条根本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并见138、142、149页),到突出共同×××。他把共同×××从两条根本原则之一,提升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第三卷第155页),又进一步提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同上第364页)。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dxp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从讲特征,到讲本质,到全面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生动地表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在dxp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后,人们不断提问:什么是中国特色?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列举若干条。这些回答,也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更自觉地贯彻某些重要方针。比如,“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就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实现贯彻祖国统一的方针。但是,用这样的方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二是往往把中国特色狭隘地理解为中国独有。
dxp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总体上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认识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
三,扬弃积淀升华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过程。在这个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有些思想理论观点被扬弃,大量的正确思想和理论观点积淀下来,有不少思想理论观点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扬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反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些理论观点,逐步放弃,如计划经济、全民所有制等,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经常使用,以后逐渐抛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