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因为切合实际,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积淀下来了。这是大量的。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以及十六大以来的一些理论创造。这种积淀,是实践检验、历史筛选的结果,而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这种积淀,使我们的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底蕴更加深厚。
升华,有些思想理论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逐步加深,内涵更加丰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比如,共同×××,1955年,mzd表达了这个思想。后来,dxp将共同×××提升为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继而又提升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将共同×××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归结。又如,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提升为以人为本。将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提升为科学发展观,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思想理论观点的扬弃、积淀、升华,这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过程的生动性和复杂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自觉掌握扬弃、积淀、升华,来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或者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理论概念和观点,要敢于及时扬弃,这也是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对于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概念和理论观点,其指导作用将是长期的,无所谓新与旧,要作为宝贵财富珍惜;对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要不断充实内涵,提升其意蕴,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当然,这种升华决不是人为的拔高,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然跃升。
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热点。存在的问题:一是直线式地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二是满足于提出一些现代化、民族化之类的口号。如果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的复杂的历史进程作具体的分析研究,就很难总结概括出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四,总的概括
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作了许多回答。现在能不能在理论上作一个概括呢?我认为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概括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我们用以人为本的中国化语言表达了这个原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基本途径。科学发展的一般要求,就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要切合国家的实际。在我们的条件下,科学发展又有阶段性的针对性。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持久地保持活力。
共同×××,这不仅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归结点。
社会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社会和谐。这四条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比较全面又比较概括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是目前阶段所能达到的认识。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内涵应当有几个层次。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社会和谐这四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层次的概括。
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促进文化繁荣和人才成长的文化教育制度,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层次。
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及社会组织状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又一个层次。
观察我们社会的现实情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社会和谐这四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理想和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究竟有几个层次,这是一个需要作深入研究的课题。
这四条,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又是任重道远的奋斗目标。每一方面都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都存在着许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