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资源优势。
在你的教育背景,学历资历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优势资源?
在你最好的朋友当中,你可发现他们身上是否具有你从未有过的可资整合的资源优势?
你从你学习的榜样,你的老师身上又曾发现了你要的资源优势了吗?
资源是无处不在的。
资源就是所有能带给你力量来源的东西,也许形状各异,本质却没有区别。
假如你要运作好你身边的每一项资源的话,还有一种运作方法,那就是把所有的资源分成为人、事、物对待。对人讲人性,对事则明事理,对物则通物理,这决定了你对资源的整合程度或排斥程度。
对人讲人性,重要在于将心比心,用别人喜欢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对事明事理,重要在于遵守原则,言行一致。
对物懂得物理,重要在于掌握足够科技与知识。
看似复杂化的这个世界里,市场,金融风暴,泡沫经济,网络生存,注意力经济等等一切,无不是人性的真实反映。
人性是最伟大的力量。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权威媒体的强势,不仅使中国本土的广告人摸不着头脑,也是美国定位战略学家们不敢想象的。
在很多情况下,广告人都感到没有职业尊严,这不仅使奥格威他老前辈的品牌形象理论几乎毫无影响力,也往往使广告天才们精心炮制策划的广告定位策略大失水准,大量辛苦却付水东流。即使洋顾问们来到中国,也时常犯窘,手足无措。
品牌形象理论也罢,定位战略也罢,在广告领域成了广告人专业地用于自我手淫的现代工具。
在中国人眼中,什么理论都不如赵本山来上一句“上白加黑啊”、“地球人都知道”或“泻痢停,痢疾拉肚,一吃就停”有效,也丝毫不比在中央台黄金段每天播个三秒有效,——而哪怕你每天在这个时间段上喊上一句“乡巴佬”,不用多久,“乡巴佬”也会闻名世界的。(“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是不是够“乡巴佬”?是不是有点土特产的味道?)
从这些中国的名人广告中哪里看的出什么定位,看得到什么usp,更看不出有什么特色的品牌形象策略。
与其说那是“白加黑”的品牌广告,倒不如说是为赵本山本人的相声做了广告;与其说是立白洗衣粉的品牌广告,倒不如说是为陈佩斯的光头做了个广告。
搞不懂谁是谁的代言人?事实上我现在一用立白洗衣服,立马竟想到了陈佩斯,坦白说,我以前是不怎么知道这个光头是谁的。
中国企业只要弄明白这个世界哪一项资源最强势,再千方百计搭上去,哪个广告就越有效,哪个产品就可能热销,可能大概有一半的广告人会气得想要揍我。
事实上也是这样。这便是资源整合的哲学。在中国,最强势的资源依然是媒体,是大腕和名人们,还不是广告人口里时髦的创意与策略。
中国的市场潜力也真够大,使厂商们还来不及进行所谓的市场细分,就已经把商品哗哗拉卖了个大半。老板们就心想:“既然不用怎么地都卖出去这么多,为啥还要搞啥子定位,搞啥子细分,随便给我整个片子,请上赵本山往里一站,放中央台播上两月,不就成了呗!”
中国广告仍是媒体为王的时代,产品也还是产品品质至上的时代。根本还不是什么定位时代,更不是什么品牌形象时代。
这简直是可以让外国人大跌眼镜的奇怪时代。在这个时代,有时甚至市场导向的观念都可以被厂商们遗忘,他们的产品都还能照旧卖出去一些。真奇了怪!
人们不难看到,中国市场之大,开放之晚,市场系统理论之贫瘠,使中国商品市场本身成为一个鱼龙混杂的大集市。在这个大杂烩中,产品时代、品牌形象时代、定位时代几乎同时来临,自我导向、客户导向、与市场导向都在大行其道,把广告人自己搞了个昏头转向。今天4p理论还在广告人的嘴里念叨,明天就开始流行cis理论,没几天又来了个4s理论。4p与4s、还有cis设计,混淆在一大块调色板上,使中国市场迎来一个花花绿绿的“稀泥时代”。在“稀泥时代”,广告理论几乎是“事后诸葛亮”,广告人自己也含糊,拿得出的就用,把广告大师们说过的话四处招摇,碰到拎不清的,也懒得去解释,只消背地里骂广告主们一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