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行政效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民政形象进一步提升
切实加强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市局认真开展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了信访综治维稳工作。全市民政系统共接待来访群众9882人(次),来信2665余件,特别是部、省及市级领导机关转交办的信访案件75件,全部得到妥善处理。机关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党的建设、纪检监察、计划财务、人事教育、对外宣传、法制建设、行政审批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树立了巴中民政的良好形象。
近年来全市民政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民政工作的主要矛盾,在宏观层面,主要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民政工作的需求与全市民政部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在具体层面,主要是:
一是民政的推进机制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现行的民政事业发展体制虽经过改革调整渐趋完善,但仍有许多弊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逐步形成,民政职能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民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未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同步协调发展创新,缺乏科学的推进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政事业的发展。如在管理体制上,强调上级民政部门对下级民政部门的业务指导,但因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困难,致使上级指导不力,基层服务不周,协调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投入机制上,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但社会参与的政策不明,渠道不多;在协调机制上,强调民政牵头,但因职能及习惯思维所限,实际难以发挥牵头作用;在统筹机制上,强调城乡统筹,但制约“瓶颈”较多,统筹难度大。
二是民政的职能主管与监督管理“两张皮”现象突出。民政部门作为社会事务管理的职能部门,涉及社会组织、区划地名、殡葬管理、婚姻收养、城乡低保等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其中,有许多属于政府的重要监督管理职能,但目前不少只作为社会的一般事务,停留在发发证、登登记、拜拜年、发发钱,工作层次不高,工作流程不够规范。长此以往,这将严重制约民政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部分民政干部的思想观念落后,作风不实与加快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一些民政干部不喜欢学习、不喜欢看书、不喜欢上网,没有战略眼光,想的是“短、平、快”,想的都是眼前的事情,不是长远的事情。不吸收新的知识,不适应新的工作,对新生事物、新文化、新理念接受慢,有些干部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差,思想观念落后,封闭保守,对外开放意识不强,缺乏横向思维的习惯,喜欢和昨天比,喜欢和自己比,喜欢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群众观念不强,民本思想不够。发展的意识不强,没有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不思进取,满足现状,作风漂浮,办事效率低,推诿拖拉。个别人表态快,落实慢,执行力不强,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应付领导上,没有执行。
四是基层民政力量薄弱,缺少有效的工作手段。随着民政工作职能不断扩大和任务的日益繁重,基层民政部门机构不健全、工作不规范、装备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不适应等矛盾依然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造成的主要后果是,服务对象的情况不易准确掌握,民政工作的推进机制和任务落实缺少监管措施,民政救助和保障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党的温暖、政府的决策常常因基层力量的薄弱而在具体落实中大打折扣。
二、全市民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凹凸期”。由于社会转型,诸多深层次社会矛盾将进一步聚集和萌发。民政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发展同样面临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形势。特别是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是恢复重建的攻坚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巴中民政工作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和极为特殊的困难,但也蕴含着发展的重大机遇,挑战就在眼前,机遇也正在向有着充分准备的民政人走来。
(一)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政工作更加重视,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的确定,使民政工作已由过去的边缘性、从属性、配合性工作转变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军。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对民生指数的期望越来越高,这就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政部门的作为空间将更为广阔。在扩大内需、防止经济下滑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生工程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直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仲彬书记、蒲波市长、晓春书记和朱冬副市长多次视察和研究民政工作,极大地增强和鼓舞了全市民政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