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百分点,至2005年完全取消营业税。取消和减少的营业税,银行同比例用于消化不良资产和财务问题,促使国有银行5年内解决财务困难。
3、调整优化贷款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调整优化贷款结构,是化解不良贷款的根本措施。各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我国经济增长、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扩大对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风险小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支持。配合扩大内需的政策,继续增加对个人住房等消费贷款的投放,提高优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使贷款结构趋于合理。
4、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制度,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因此,贷款风险控制系统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系统要围绕防止和降低信贷风险,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1)建立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贷款决策控制制度。在贷款审批权限上,实行按贷款风险度和贷款金额双向控制的分级审批制度。对风险度较低、金额较小的贷款,由支行进行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和贷款审批,报总行(或上级分行)备案;对风险度较高或贷款金额较大的贷款,则报总行(或上级分行)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委员会、贷款审批委员会审批。贷款等级管理的权限确定,不能根据分支机构的行政级别,而要将其信贷资产规模、质量、结构。管理水平等,通过量化标准,以计分方式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不同的信贷管理等级,授予不同的审批权限。发现有重大违规或重大事故发生时,应立即采取调减权限的断然措施。
(2)在贷款管理中,要实行贷款调查、贷款审查和贷款发放人员在人事上分离,在业务上相互配合,在权力上相互制约,在责任上彼此分明的严格制度。
(3)要完善和加强包括风险责任制度、贷款审批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抵押制度、贷款本息收回制度在内的信贷管理制度,使新发放的贷款建立在严格的风险控制基础之上,防止再发生新的不良贷款。
(4)要认真执行资产负债比例方法,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谨慎经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信贷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5)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制度。目前要把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的稽核作为头等重要的工作来抓,跟踪分析不良贷款的变化。对大额不良贷款进行专项稽核,对稽核发现的问题和有关责任者进行严肃处理,促使各项规章制度的全面执行,将风险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并将其作为考核行长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完善和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制度的同时,要注意防止“一管就死”的倾向。当前各家银行为完成压缩不良贷款的指标,出现了明显的“惜贷”现象,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取得贷款支持。这种倾向使贷款发放和管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阻断了正常的货币传导机制,甚至去加剧通货紧缩,损害国家宏观上采取的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去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少增在很大程度上与此相关,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很不利的。不能因为控制不良贷款就索性不发放贷款,根据信息不对称原理,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中,不良贷款是客观和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和及时核销之。而消极对待也将使商业银行正常的资产业务萎缩,丢弃业务机会,从而缩小赢利空间,最后使商业银行自身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受到损害。
5、加强央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约束,是防范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外部防线。央行目前常用的行政监管手段,在操作中事实上留下许多监管真空,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所以,一方面,央行要率先与国际金融监管机制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