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打工的农民,由于受农民自身素质的制约和户籍的歧视,使他们很难像城市居民一样,寻找与他们能力付出相匹配的工种和工资。最终,是一部分农民工沦落为二等公民,而游荡在环境恶劣,充满危险的行业间,饱受城里人的白眼。另一部分农民工又无奈地回到农村,然而土地的圈占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空白,使他们沦入“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上告无门”的境地。不仅影响了农民的增收,而且加剧了因土地纠纷而带来的农村社会的动荡和矛盾,农村和农民再一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农民收入增长总体水平呈缓慢趋势,城乡差距扩大化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中国改革开放目的,是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特别是,要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的问题,重点是中西部不发达的农村经济和农村贫困人口的问题。然而,现实情况与预期目的却存在很大差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几年里,虽然使农民人均年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增加和改善的速度要慢得多,差距仍然在逐年扩大。有资料显示:2003年与1998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6xxxx,年均增加9xxxx,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04xxxx,年均增加60xxxx。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1倍扩大到2003年的3.23倍,年均扩大0.1xxxx百分点。在增加的农民人均收入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而那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纯农业人口,由于缺乏其他的收入来源,加之农业的风险带来收入的不稳定,很多纯农业收入的农民,近几年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有的是在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种城乡的差别的反差,不仅为历史所少见,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虽然2004年农民收入为近七年来最高,但这种收入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国家农业税收的减免,农业补贴方式的改变和补贴总量的增加,大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今后这些条件是否仍然保持?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况且农业是风险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导致农民收入的极不稳定。尽管农民2004年有了一个好的收入水平,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还是超过农民,城乡差距还是继续扩大。
农村改革正在被旧的体制逐步排斥在城市改革之外,农民很难从高速发展的经济中得到应有的利益,导致农村消费水平逐年下降。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在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并没有得到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实惠。虽然大多数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他们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相比,其收入的增长幅度和生活的改善速度,显得滞后和缓慢,并没有从快速发展的经济里得到相应的利益。突出表现在:(1)城乡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实行家庭经营承包初期,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从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5年的1.86倍。但到1992年差距扩大到2.86倍,现在也在2.75倍左右。这还不包括城镇里的隐形收入,如医疗、教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和无偿提供的社会公共品服务。(2)农民的消费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资料表明: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占全国总人口8xxxx的农业人口的社会购买力,占整个社会购买力的67.xxxx;而到了2003年,虽然人口下降了1xxxx百分点,但社会购买力却下降了3xxxx百分点。农村人口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说明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不容乐观,有专家预测,城乡人口的消费水平要相隔10-15年。
社会再分配的不公,导致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环境的投入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地发展,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与城镇发展速度的差距进一步拉大。(1)是涉农经费严重不足,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已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境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乡镇普遍设有科技推广站、文化站和卫生院等,但随着农民的减收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日渐窘迫,多数乡镇的这些部门已无法维持,处于瘫痪的边缘。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日趋恶化,9xxxx的农村合作医疗已垮了,乡镇卫生院很多是勉强维持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比改革前还严重。农民家庭一旦有人得病,到城里治病,往往由此陷入贫困。所以许多农民只能小病扛,大病拖,听天由命。城市居民得的病一般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数是富贵病;农民得的病是肝炎、肺结核、痢疾、地方病(血吸虫、克山病等)、营养不良,多数是贫穷病。(2)现行的教育资源、教育经费的城乡投入的不合理,导致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少城市已在普及高中教育,而在中西部农村,还有很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