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⒍⒑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建设。如电话、电视、互联网等网络的建设,不但满足了人们生活需要,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传递市场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就意味着经济收益或一项新的就业门路、新的产业。
⒍⒒消除体制障碍,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控制医疗费用的不正常增长。当前农村因病致贫的问题较为突出,连续近十年医疗费用两位数的非正常、高速增长,不说农民看不起病,就连工薪阶层都难以承受。卫
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2004年11月召开的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新闻发布会说:估计有4xxxx-6xxxx的农民,因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xxxx-8xxxx。
医疗系统一方面享受事业单位的配套政策,另一方面又以不真实的"市场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形成"医疗双轨制"。要么回到从前,提供人人都能享受的福利医疗服务;要么彻底地市场化也能让人们享受到比现在质量高、价格低的医疗服务,这是在国内一些地方探索的成果。从而将飞速上涨的医疗费用从涨幅和价格水平上降下来,严厉处罚涉及医疗和药品腐败的责任人。建立面向涉及农民的新型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依。
⒍⒓创新和建立能满足农民需要的农村金融制度,以方便、快捷地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农民的收入水平有限,因此在扩大再生产时往往缺乏资金,当前国家要特别加强对农业生产资金的支持力度,以保证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⒍⒔继续发展教育事业。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59xxxx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监测调查显示,2004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80xxxx,而只有小学及以下的仅为139xxxx,前者比后者高出2xxxx。高素质不仅能带来高收入,而且还促进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国家在发展教育事业中必须坚守教育福利政策的底线,坚决杀住"教育双轨制"。国家将教育作为公益的福利性事业,在工资、住房、保险福利等方面以事业单位政策对待,可教育部门又以经费不足为由,狮子大开口。当前教育收费已成为家庭负担中最重的开支项目,被称为压在人民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我国的教育基本上是公办教育,因此,在公办教育中应严守福利教育的底线,严禁教育产业化的言论、行为和理念在该领域内泛滥或盛行。教育的公正性问题不但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凝聚力,而且还是一个涉及到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即人们是否真正认可、拥护的大问题。然而,最近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等在《中国统计》2005年第4、5期上公布的最新研究--《育人十九年,投入十三万》指出的问题值得深思和警惕:2002年全国教育总投入是9248亿,但国家仅占33.xxxx,从1997年起个人就占6xxxx以上并以年16.xxxx的速度增长。教育消费已占城镇消费比重的10.xxxx、农村的18.xxxx。由于目前6xxxx的家庭和7xxxx的人口收入水平在平均线以下,因此农村6xxxx以上的家庭教育支出的比重已达2xxxx以上,研究人员发出了"就绝对数而言,除食品外,没有任何消费能出其右"的感言,从而让许多农村农的孩子上不起学。以完全市场化的民营学校成本为参照,推算出该年的"正常成本"为5030亿元,虚高4218亿元。对全国近xxxx户的教育支出调查资料并结合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推算这一年形成了1837亿元的经费"黑洞"(没有在学校正规的帐面,国家无法监督),是"正常成本"的36.xxxx。其实研究人员还没有将学校采购教辅材料等的回扣,订做校服的高额利润和回扣等包括在内。
以生均"合理成本"作为政府购买教师劳务的成本依据,保障财政教育经费供给,降低或免除面向学生的各种收费,既可以让广大农村学龄人口上得起学,同时又变相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而且还发展了教育事业。
6.⒕构建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调整政府内部管理结构和控制成本等,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多地投放于三农工作。
⒎结论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综合的手段。当前需要新的理念,来重新认识我国农业的功能和作用,由此形成新的农业发展、保护与支持政策架构,并将其普及、传达给最基层的政府与公务员,以指导当地"三农"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