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社会制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发展水平,也严重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不少地方正在大力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个别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有了较大的动作,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有所弱化。但是,在改革城乡分割制度方面仍然没有迈开实质性步伐,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诸多障碍,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步、稳定和温和地转移。
其二,环境障碍。受区域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例如江苏的苏南、苏北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等原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少,劳动力主要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剩余率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重重。
其三,市场障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的转移受到城市失业人口过多的限制。一方面,由于城镇下岗职工的增加,城市职工就业压力增大,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减少,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进入空间。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吸纳力减弱的制约,从而导致就业能力下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影响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内部障碍主要有:
首先是年龄和能力障碍。地域转移的劳动力绝大部分集中在20~35岁之间,其中男性的比重大大高于女性,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比,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文化、年龄、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其次是信息障碍。从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地区分布来看,其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省内转移,通常占转移人口的5xxxx以上。这是因为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其信息获取目前几乎全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而跨越省界的社会关系很少。
第三是偏见障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资更高的城市部门就业,不仅仅产生提高流动劳动力收入的效果,同时产生压低城市劳动力收入的效果。因此,大规模、无限制的劳动力流动,意味着构成对城市居民特权的冲击。其结果是引起后者的不满甚至抵制。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调整思路,由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大量吸引农民进城转变,从根本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寻求新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是"就地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强小城镇建设,鼓励"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割裂开来。今后就业转换的战略选择,应是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就业转移的基本路径是:需要在农村就地消化与向多元城镇转移的前提下,通过乡村工业与城市大工业的合理对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合理发展与改造大城市,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通过农业收入与城镇收入均衡、务工经商收入与务农收入均衡、农村工业与城镇工业收入均衡的发展阶段之后,完成二元结构的转换,使我国传统农业最终纳入现代经济。
国际经验早已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同一社会潮流的两个层面。因此,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要打破城乡分割,开放城市,大量吸纳农民进城。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城市发展滞后,而需要转移的农村人口众多,在一定时期内还无法完全由城市吸纳,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进一步的转移。
(1)开放大城市,建设大都市圈,加大城市吸纳力度,实行异地转移。城市化的本质之一就是不断吸纳农村人口,形成人口集聚。因此,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是要开放城市,大量吸纳农民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对城市化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第二产业的特点看,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布局,可以产生系统结构组合的"集聚效应"。要在特定区域内通过相对分散配置而推进大都市圈,使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及其附近的小城镇转移,形成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
(2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