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放到比较重要的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政府培训投入对于农民和民间培训投入的引导能力;要注意针对农民工和一般农民不同的培训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形式、培训层次、培训主体和支持重点。要在政府对培训市场加强监管的同时,鼓励农民工输出地、输出地政府、用工企业和相关培训机构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农民培训活动的发展。要把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方式。 此外,从增强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农业、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出发,将推进城镇化与强化城镇群的功能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统筹城乡的发展规划体系,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重要抓手,也是非常重要的。 统筹城乡发展不等于完全消除城乡差距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城乡差距与城乡发展不协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统筹城乡发展不是要完全消除城乡差距,而是要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及其以前,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城乡差距的适度存在,既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基本前提,又是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表征。但是,城乡差距与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只有当城乡差距累积到一定程度,只有由此形成的对经济社会整体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超过一定限度,导致城乡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遭到破坏时;或者形成了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机制,导致城乡发展的矛盾和冲突进入恶性循环状态时,才能称为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统筹城乡发展,旨在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逐步消除过大的、不合理的城乡差距,破除城乡差距扩大化机制赖以运行的环境,为建立城乡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创造条件。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统筹的主体是政府,统筹的目标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的手段是政策、体制或机制创新。为此,要注意:第一,统筹城乡发展不是要实现城乡的同等或同步发展;第二,统筹城乡发展不是要实行城乡完全相同的制度,而是要实现城乡制度创新和制度运行的协调互动。第三,统筹城乡发展不等于要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型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快推进,在对外开放全面扩大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迅速增长和资源供给的相对不足,始终是一个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只能采取非均衡的路线,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采取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内部非均衡发展有机结合的方式。 (二)城乡差距扩大化,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二元结构背景下城乡之间、城乡居民之间发展能力差距的扩大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是加快现代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造,增强农民和农村的发展能力,要防止因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导致更多的农民和农村地区同国内发展主流脱轨 根据阿马蒂亚?森的硏究,能力贫困与收入不平等是紧密相联的。撇开政策和体制因素的影响不论,一方面,城乡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之间、城乡居民之间发展能力的差距;另一方面,相对收入差距的拉大加重了低收入人群的被剥夺感,而收入方面的相对剥夺可能导致能力方面的绝对剥夺,导致相关农民或农村地区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甚至逐步丧失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机会。 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鉴于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转变的决定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促进现代生产方式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性改造,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鉴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必然导致农民流动和就业空间的扩大、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农民发展能力的不适应性迅速增强,应该把加强农民发展能力建设,把促进农民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促进生产方式改造的重要内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传统农村与加快改造传统农民有机结合起来。 适应全球化、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为了增强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用健康、开放的心态,积极地、有选择地、分缓急地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有效借鉴先进国家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发展模式变化和高技术发展的成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鉴于当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严重不协调的现实,应该把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发展能力的提高,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藉此让更多的农民和农村地区能够汇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中,为更多的农民或农村地区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获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这应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所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最高宗旨,应该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今后,需要重新审视不加选择地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片面重视高精尖的发展思路,在加强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