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乡镇街道 ○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它对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和正在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在具有二千多年封建思想影响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广大农村开展民主政治建设,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和努力。
一、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村民自治经历了探索、发展、提高三个阶段,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使村民自治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标志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的两次村委会换届选举,被称之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最为广泛的“民主操练”。由于村委会的合法性建立在村民直接选举基础上,其民主性和权威性大大增强,因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呈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 首先,农民群众的参选热情空前高涨,表达了强烈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依法办事,完全摒弃了原来那套“我定人,你画圈”的所谓民主选举,从而激发了广大选民的参选热情。在各地的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妻子不愿丈夫代写选票、父母不要儿女代投选票”的感人场面,农民群众的参选主动性之强、参选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在选举过程中,广大群众表达了强烈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全市各村直接提名的村委会候选人中,仅有少数几个村的候选人得票数超过了提名票的半数,如果采用无候选人直接选举,那么大多数村则需要进行第二次选举。与此同时,农民群众对有关换届选举的法律之熟、监督之严也前所未见。如**镇**路村的部分村民对提名公布的得票情况有异议,结果就证实了有人伪造选票的事实,表达了强烈的法律意识。
其次,一批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村民进入村委会班子,反映了农民群众较强的辩识能力。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统计结果表明,全市村委会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呈现出“三高一低”现象:一是新一届村委会成员中党员比例有了明显提高。新一届村委会成员中党员占9xxxx,其中党员主任占93.8,分别比上届提高了12.5和5.xxxx百分点,全市村委会成员中有47.5 %是村级党组织的成员;二是新一届村委会成员的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村委会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6.xxxx,其中主任高中以上的占33.7 %,分别比上届提高了11.2和10.xxxx百分点;三是新一届村委会成员中新当选者的比例较高。全市共有46xxxx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占4xxxx,其中新主任占52.xxxx;四是新一届村委会成员的平均年龄有所下降,女性比例合理。全市新一届村委会成员的平均年龄为41.1岁,其中主任平均年龄为43.3岁,分别比上届下降1.7和2.3岁。村委会委员中女性占37.xxxx,有xxxx妇女走上了村主任岗位。
第三,培养和锻炼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驾驭民主的能力。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习惯于“替民作主”,大事小事都由村党支部讨论决定,缺乏一套民主程序,以致于村务工作往往是“党员干部苦干实干,普通群众随随便便,个别群众凉话连篇”。长此以往,造成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家长制作风盛行,民主意识淡薄,民主实践缺乏,民主经验不足,个别支部书记甚至漠视民主,视有不同意见的村民为刁民,唯我独尊。在这次换届选举前,部分基层党组织有的担心群众政治觉悟低,选举难成功;有的担心宗族、宗派势力抬头,造成局面失控;有的担心当选的村委会干部不符合党组织意愿,使支部工作难以开展。但从换届选举情况看,总体情况比较顺利,各村都足额选出了新一届村委会班子,选举一次成功的村有25xxxx,占84.xxxx,选举结果基本达到了党组织和群众的“双满意”。通过民主直选,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上了一堂生动直观的民主课,党员干部通过这次民主训练,积累了民主经验,从中培养和锻炼了驾驭民主的能力。
第四,激发了广大村民要求参与村务管理的民主意识。通过民主选举的实践,广大村民进而要求对本村事务享有更广泛的知情权、选择权、决定权和监督权。这一点,在这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证明。大家认为,实行[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5-2016 演讲稿范文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