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延长师范院校的学习年限,加重师范院校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通过增加教育学科课程的门类和改善目前教育学科课程的质量来提高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虽然我们国家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是以综合大学为参照物的,国家或社会对师范院校的评价是按综合大学的学科水平来衡量的,如果担忧过多地增加教育学科课程会影响学科专业的质量,影响学校的学术地位或学术声誉,那么可以通过延长学习年限的方式,完成学生的教师养成教育。
建立专业发展学校。教学实习经验对于教师教学经验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中小学为基地建立专业发展学校,目的在于加强中小学与教师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在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与大学专家教授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使中小学成为教师实习和学习的最佳场所。
3. 提高和明确教师专业化标准,改善教师的专业培养环境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量的增加,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和基本的教育,而是希望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对教师的要求自然也会越来越高。自然,提高教师的培养标准来提高教育质量就成为必然的结果。在教师职业标准的建设问题上,我国虽制定了一些如教师资格基本准则、教师的岗位职责标准等,但都较为笼统与概括,其科学性、规范性尚待提高,可操作性较差,制定统一的、
更为规范、科学的教师职业标准和保障制度应是我们教师专业化建设方面急需要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美国教育严格挑选每一位教师,他们在专业上强调要对口和适切,在学术上要严格,不让不合格者从教,为此美国教育协会特制定从事教师职业(考试和教育要求)的标准,提出了一套专业指标体系,作为专业化的努力方向。它要求拥有一套特殊的知识技能体系;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要求不断的在职进修;提供一种可终身从事的职业活动和永久的成员关系;制定专业自身的标准;倡导服务社会高于个人私利的精神;拥有强有力、紧密联系的专业组织。
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教师专业化需要明确确立教师的职业标准。综观世界发达国家,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不外乎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方面。我们对教师的衡量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在所教学科领域应达到的标准,即国家规定的教师学历标准和在专业方面的知识含量、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和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知识、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智慧以及自我学习、不断反思和总结的意识与能力。这一点也是我们国家教师教育的薄弱点。为改变此现状,就应该加重专业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可以明确规定进行教育专业学习的年限限制,投入教育实习和实践的时间和经历,规定不同教育专业课程的最低学习时间(最低学分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该达到的宽度和广度等;专业精神包括道德标准和个性心理等,包括事业心、责任感、健康的心理、进取精神、良好的人生态度和创新意识等。教师的专业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决定教师行为的主要不是教师的业务素质或智能,而是教师的专业道德素养,它直接影响到教师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尤其是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必备的,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更应以为人师表的姿态将自己的道德、人格、情操、责任感及献身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有教无类”,才能树立平等和公正的教育观念,才能关心所有学生理智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如果缺少这种服务责任意识,就是不称职的教师,就不应该拥有培养下一代的权力。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这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应该是我们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基础。
4. 改革现有的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以适应教育实践和社会对教师素质的需要
教师教育课程是向未来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良好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教育活动中影响人全面素质提高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构建实际成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世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有两点:一是教育课程门类多且课时比例重,突出了师范职业性和教育学本性;二是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合实际,教师专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