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认为“宗教提醒人类,生命取向要高”、“宗教不离修行,生命体验要深”、“宗教鼓励我们生活在世间时,生命能量要强”,十分典型地突出了近现代以来宗教的世俗性特点。并且,各类宗教在实际中特别关注和介入战争与和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种族冲突、疾病等重大社会问题。
其次,是宗教的道德化。近现代之后,宗教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注重对宗教教义的论证,转变为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各教派的神学家,宗教哲学家及教会,把许多社会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认为只有依靠道德才能解决。宗教研究和关心的不再只是神与人的关系,而关注于社会之中人与人的关系,即现实的道德问题。与此同时,伦理学研究大大受到神学研究的重视,如美国出现了以神学家为领导,有科学家、医生、律师参加的“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在实际中,宗教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彼岸的“天国”,而重视现实人的生活意义,不再重视对“上帝”永恒的道德戒律的遵守,而开始考虑人的个性发展和意志自由。就连许多大科学家对此也十分赞同和主张。诺贝尔物理奖获者海森堡认为:“宗教是伦理学的基础;而伦理学则是生活的先决条件。”(海森堡《科学真理与宗教真理》)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也说:“人需要自然科学是为了认识(世界),而人需要宗教则是为了行动”。爱因斯坦则提出:只要把宗教中的上帝和神灵去掉之后,宗教“所留下来的就是培养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源泉”,要把“普通的道德观念同宗教结合起来。”(《爱因斯坦文集》)我国的基督教近一个历史时期以来,也把道德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基督教有关组织出版的《讲道集》,1984年共刊出35篇讲章,其中涉及道德内容的就有11篇,在家庭、婚姻、职业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都有明确的道德要求和宣扬。而我国的佛、道、儒等宗教,对道德的重视、弘扬、阐释就更是尤为突出,历来如此。
第三,宗教的心理学化。随着宗教的社会的世俗化、道德化,宗教日益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并且,随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哲学科学家对宗教的心理学作用也日益重视。新神学家保罗·蒂利希认为:宗教就是被一种“终极关怀紧紧把握住的状态”。近代佛教改革家太虚在《佛陀学纲》中说:现在讲佛法,应当观察民族心理特点何在,世界人类的心理如何,把这两种看清,才能够把人心所流行的活的佛教显扬出来,现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问题。”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是较早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现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宗教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启示和意识的自我反思,具有不可代替的心理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其《个人及其宗教》一书中谈到:宗教具有人生观的价值和作用,对不同的人,宗教具有不同的促进心理成长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学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罗洛·梅认为:“宗教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使人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焦虑,也使人能够更好地爱别人。这是宗教向人提供的一种精神性力量”。现在,人们已经比较一致地认为,宗教在缓解人的焦虑心理、维持人的心理平衡、调适人的心态,增强人的德行和修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教的这种心理慰藉作用,以及对人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促使美国心理学会中一些对宗教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在2 0世纪7 0年代成立了美国心理学会第36分会,从而使宗教与当代心理学研究开始系统地结合起来。事实上,宗教在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随着科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物质生活不能代替人的精神生活,对人的精神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科学知识和物质是无法提供一切所需条件的,人所必须经历生老病死、苦难、灾难等精神、心理上的痛苦,物质怎样是无济于事的。而在这一点上,宗教却有着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对此,许多大科学家、哲学家都有明确的观点和认识,康德就说过:在人类意识中,哲学和科学告诉人们世界以及人是什么,伦理学和美学告诉人们什么是善的和美的,而宗教告诉人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人应该做什么。英国学者马修·阿诺德说过:科学和宗教(文化)所要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托尔斯泰就更为明确地认为:科学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对我们的问题,对于人类唯一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干什么和我们怎样活着——没有任何答案。此话虽有过激,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科学和宗教所面临的是不同范畴的对象。爱因斯坦也明确说过:“科学和宗教的冲突产生于严重的误解。即使宗教和科学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互相促动、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进而他认为,对于人来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