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阅读给予重视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有机部分。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如前所述,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观念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所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陈旧思想,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着想的理念,充分重视课外阅读在中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有效的指导。现从阅读心理、民族审美情趣的角度谈谈对边疆少数民族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一些策略。
1、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认知性读物开始,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汉语关。
阅读心理,是指伴随人们阅读行为所产生的心理。“在阅读心理中,有一个最现实,最活跃的动机成分,那就是兴趣。这是一种力求知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⑤阅读动机是人们进行阅读的一种内部力量。它产生于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日常交往中为达到某种满足的 一种心理需要。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进了初中,首先要过汉语关。当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当一个人在学习母语之外的外语时,总是有一个母语情结在左右他的思维方式,同时这个学习的进程也在慢慢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或处世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过程是一个不简单的过程,也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也是他们改变着自己的文化和生存状态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学习掌握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尽管从读小学就开始讲汉语,但都没有脱离本民族母语的生活环境,汉语的应用仅限于学校的小范围,其他多数场合仍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小学毕业了还不会用汉语进行交谈。到了中学,他们要离开原已熟悉的母语的生活环境,与不同民族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同学之间要达到学习和交流的目的,说本民族的语言是行不通的,必须说汉语。这时,对原先汉语说不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是他们最迫切的愿望,于是有关汉语知识的书籍成了他们最受欢迎的读物,根据学生这一阅读的心理,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介绍汉语语音、语法知识的应用性的读物,通过在班级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故事会等途径给予指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突破汉语交流的障碍,为顺利学好各门功课打下基础。
2、从民族心理和民族审美情趣出发,配备适合少数民族学生阅读的书籍。
“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共同感觉、情感、情绪和共同的审美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⑥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心理。“一个民族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貌、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所表现出来的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这就构成该民族在共同心理素质上的特征。”⑦边疆各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地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少数民族存在着不同的审美习惯和阅读兴趣。比如过去居住在森林密布环境中的哈尼族,由于他们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等所决定,具有勇猛、顽强的民族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这种民族性格表现为豪迈进取、惩恶扬善、富于哲理的审美情趣,喜欢阅读史诗、哲理性强的读物;居住在林边箐脚山地的瑶族,缺少与外界交往,带有浓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形成了保守慎微、端庄稳重、孤芳自赏的民族特点,喜欢阅读韵文、诗歌等书籍;长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的傣族形成了温柔、舒展、欢快的民族特点,这些民族特点通过服饰、舞蹈等形式表现出傣族人家喜欢清丽、淡雅的审美观点,因而喜欢阅读描写山水风光、柔美抒情的文章。以往由于我们忽视了不同民族学生在阅读审美上的差异性,不顾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审美心理,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配备图书,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图书室跟内地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目录几乎一模一样。导致图书室的书很少有学生借阅,使学校有限的图书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阅读困难的问题。鉴于此,边疆民族地区中学在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备和完善图书室,保证学生在学校有课外书读的同时,在选配图书上,除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外,还应考虑到边疆民族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趣进行配置,以吸引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点很重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