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扩大培训规模,确保任务完成。要努力创造条件扩大培训基地的场地,增加和改善培训的硬件设施;结合市场需求,增设合适的培训工种;采取联合办班等形式,扩大招生培训规模,确保完成全年培训任务。
4、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的发放管理。严格按照我市《财政补助资金实施细则》的规定,实行“先基地垫付,后财政兑现”的方式。即先由市阳光办核实学员,发放培训券;然后基地采取“以降低代补”(减少相应学费)或“先收后补”(先收学费再补发现金补助)方式,对符合应城籍、农村户口、年龄18-45周岁、培训15天以上、能稳定就业“五个条件”的农民学员进行补助。补助标准根据培训时间和学费高低分三档,即:培训15天以上、学费30xxxx以下(含30xxxx)的补助10xxxx,培训61天以上、学费80xxxx以上(含80xxxx)的补助30xxxx,介于两者之间补助20xxxx。每个学员限补助一次;最后基地凭台帐、培训券、学员缴费收据和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向市阳光办提出资金拨付申请,市阳光办审核通过后报市财政局拨付补助资金。
5、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基地要安排专人和专用电脑,配合市阳光办进行网络建设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扩大社会宣传面,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管理。
培训工作的月报,各基地要安排专人负责台帐和培训进度的月报,每月底及时将本月的培训转移台帐录入到省阳光网台帐管理系统,台帐要做到填报及时、内容完整、信息真实,其中转移人员的联系电话必须是与本人联系的实用电话或用工企业电话等,要可供查询。同时统计本月的培训、结业、就业人数,将工作进度报表报至市阳光办。市阳光办要及时对台帐进行审核,确保符合要求,并及时提交上报。
为了准确把握上级精神,市阳光办及各基地要经常登录省阳光网,及时查看台帐管理系统信息框,学习有关政策和工作通知,按要求开展工作。市阳光办每个工作日登录一次,各基地每周登录不少于两次。
工作动态的宣传,各基地要积极组织人员撰写稿件,报道工作经验、工作动态和典型事迹,交市阳光办在《应城网》“阳光工程”专栏和《阳光工程简报》上择优刊登,并报省阳光办在省阳光网上宣传。要求每个基地每季至少报一篇工作动态稿件,每月至少报一个典型学员的情况介绍,供稿数量作为年底评选先进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创新办学模式,解决农民参训的实际困难。
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农民需要和市场要求,能充分发挥培训基地自身优势的办学模式。采取培训基地下沉到基层、贴近农民办学的方式,解决农民到城里培训不方便的问题;采取“贷款培训,就业还贷”、“缓交学费,就业还款”、“用人单位筹资培训”等办法,解决农民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采取“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近培训、就地转移”、“结合招商引资项目,订单培训”等办法,解决农民培训后就业的难题;采取与其它培训机构联合办学的模式,解决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多方筹资,重点扶持,积极探索对贫困农民学员实行免费培训的有效途径。
(五)培育劳务品牌,增强就业竞争力。
根据我市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积极培育应城医药、刘垸粉笔、三合建筑等具有应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加强对劳务品牌的扶持,新闻媒体和各职能部门培训机构,要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对我市劳务品牌的宣传,努力形成比质量,创品牌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我市的优势劳务品牌,抢占劳务市场份额。
(六)抓好就业服务,努力提高就业率。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这个“转”字是关键、是目的。对于农民来讲,能不能让他学到真本事,能不能让他凭着学来的这些本事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他最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