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再在其他单位推广试点经验,以便在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我国持续2xxxx年的经济增长、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等都表明渐进式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是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推进了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是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中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第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群体性上访、恶性事件等,似乎是渐进式改革的高昂成本。
改革,还有没有第三条路可供选择?也未可知。但是目前就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优劣和成效做出判断和评价似乎还有些为时过早。我这里之所以倾向于渐进式改革,更多的基于人民大众追求平稳、不愿意经受大起大落的折磨而已。当然,从巩固执政地位、保护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权力中心选择渐进式改革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探索与发展
1、国企定位: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不断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依次选择了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形式。这些改革的特点是在不触动政府对国有企业拥有所有权的前提下,逐步向企业下放经营权,并从经济利益上调动企业内部人的积极性。二是试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始触及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多元化产权主体,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阶段。国家对国有企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国家主要在以下领域保持控制力:安全性、公共产品、自然垄断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若干重要企业。对于其他属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则应抓好重点,放活中小型企业。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三阶段。应该看到,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改革,国有企业已从原来完全依赖政府的行政附属物逐步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预算约束开始刚性化,自主决策能力有所提高。尽管国有企业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尤其是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令人忧虑。面对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挑战,国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国有企业不能尽快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将被竞争对手淘汰出局,而增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通过深化改革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为此,一是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国有资本的进退并不只是从企业规模的大小来确定,而是主要从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来区分。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应实施有效控制;对于竞争性中小型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应逐步退出;二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根据我国地域广阔、国有资产数量庞大的特点,可以在国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目前这种探索仍在进行之中;三是对于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出资人、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形成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促使企业长期发展;四是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五是以改革促管理。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和激励约束机制的逐步完善,应着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完善市场体系和构建信用体系
优化市场环境的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所谓市场机制是指在特定的市场形态下,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等诸要素互为因果、互相制约所形成的联结系统和运转方式。市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