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讲,我省还有农垦和森工两大系统。我省农垦系统,无论是耕地面积和经济总量,还是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在我省农业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现已基本具备了与发达国家相当的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贡献率水平,基本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基本具备了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城镇化基础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乘势而上,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场县共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省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鉴于森工系统功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性质和林区职工家庭生活面临困境的事实,我在今年国家“两会”期间提出把森工系统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林区毕竟不是农村,一些林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基础,小城镇建设也有一定规模。森工系统要抓住这次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按照全省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要求,抓好场队建设,集中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经济强镇,使林区发展更上一层楼。我省还有许多地方,条件、基础较差,也不能等,不能靠,更不能停滞不前。要积极利用现有条件,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一件事一件事地办,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所谓量力而行,就是要看到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欠帐较多的局面是历史长期积累形成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要做的事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hjt同志告诫我们:“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下就上去,急于求成不行,一哄而起不行,不紧迫不行。不要提高于实际的高指标,不要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也不要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要踏踏实实地干工作。”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的指示,把中央提出“五要五不要”的要求落到实处,务求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正确认识和估价我省农村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农民觉悟状况和农民的×××程度。在定规划、定指标、定任务时,坚持实事求是,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必须符合当地实际,不能不切实际地下指标、赶进度,搞层层验收和达标升级,不能无视财力搞“样板工程”。要体谅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尤其要考虑农民目前的承受能力,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刮风,不能强求一律,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不能攀比。二要当前与长远兼顾,注重实效。要依据各地财力状况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好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关系,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全。必须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质量第一”的原则,先从能干的事干起,主观上尽力而为,高标准做好工作,客观上量力而行,根据群众的需要,急事先办,好事办实,循序渐进,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避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决不允许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债务搞建设。特别是对一些落后村屯的生产生活困难要密切关注,妥善解决。三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行政命令。这是中央一再强调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终受益者,对农村情况最熟悉和最有发言权。以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尊重群众意愿,我们的事业才能真正成功。在新农村建设中,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都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把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办成民心工程。
五、既要重视新农村硬件建设,又要高度重视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一系列硬件条件的建设和改善,也包含了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任务。没有硬件建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我们必须下力气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但是新农村建设不仅仅要有好的设施和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说,没有新型农民,就不能建设起真正的新农村,即使替他建个新农村,也会逐步消失掉。农民素质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最终成效。新型农民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从目前情况看,新型农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诚实守信,遵守和谐共处的道德风尚;热爱农村,具有勤劳致富的精神;追求知识,掌握一定的文化和科技常识;富有远见,勇于追求和创造新生活;善于经营,有信心、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我们的农民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因此,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下大力气抓好。一要创新农民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农民学习兴趣。培训能否收到好的效果,关键是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能从教育培训中得到收益和实惠。农民很会算帐,只有给他带来好处和收益的培训,他们才欢迎,才能踊跃参加。这些年,我们搞科技之冬,很多地方场所小,人都装不下;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有些农民自己掏腰包也要参加,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特别是货不对路,农民兴趣不高,培训效果不好。所以,要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