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多研究一些好办法。要创新教育培训载体,把课堂放到田间地头,放到农民劳动的地方,直接面对生产实践,提高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创新教育培训方式,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使农民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后期,实行初中阶段的分段教学办法,增加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教育内容,让后备农民都掌握一技之长。二要以健康的农村文化熏陶农民。要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消灭死角,搞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培养农民文化队伍。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反映农民生活的文化产品,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对农民来说,既要有“阳春白雪”那样的高雅文艺,也应有“下里巴人”那样通俗灵活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后者往往更受农民欢迎和喜爱,关键是要反映健康向上的生活和情趣,使农民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提高。三要宣传树立新型农民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农民,最有说服力。要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四要加强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使他们首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明白人,乡村干部还要成为新型农民的典范,为农民群众树立榜样。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开展农村普法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提高农民自我约束能力和公益意识。
六、既要努力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又要指导面上的工作,在实践中探索路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崭新的重大课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有许多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破解。今年是新农村建设起步、开局之年,试点工作十分重要。各试点单位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自力更生与外部扶持相结合,积极创造各种条件,确保完成今年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关于对试点工作的要求,立国同志已经作了详尽的安排和部署,各地要抓好落实。关于选点布局工作,大家在讨论中提出很好的建议。总的原则是,要注重试点乡村的代表性,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兼顾好、中、差,分别确定试点对象和任务目标。省里将对试点规划进行调整,各市(地)要按要求抓好落实。这里,我要突出强调的是,今年试点的“百乡千村”毕竟在农村中占有极小的部分,面上的工作如何,在某种意义上说更是决定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因此,各地、各部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切忌重点轻面的倾向。要在领导分工上保证面上的足够力量,在工作安排和抓法上保证对面上的有力指导,在资源分配上保证面上的发展需要。特别要高度重视抓好面上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抓好已列入计划的乡村公路、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能源、建立低保制度、扩大合作医疗试点、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以及扶贫开发等各项工作,确保全省面上乡村也有新的发展。
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在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的探索上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功夫,尤其是要注重对规律性问题的总结,注重对带有全局性、长期性问题的把握,形成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和长远需要。一要探索建立高效率的工作推进机制。新农村建设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细化发展目标,建立高效率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将各部门资源横向整合,集中投放,各记其功的工作推进、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各部门积极性和资源使用效益。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地比喻为“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各帮建单位要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一件大事,纳入本部门的长期工作部署中,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工作的连续性、长期性和实效性。要带着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深厚感情,主动谋划,积极工作,尽职尽责地支持新农村建设,不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要尽快落实帮建项目和资金,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真正为帮建对象干几件实事。二要探索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建设新农村政府是投入主体,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下决心调整投入结构,真正在“多予”上拿出硬措施,实办法,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要确保中央财政投入真正用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省和市县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搞好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投资效益。认真研究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