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并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关键时期。从大环境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增加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投入;省上确定把平凉建设成为全省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基地和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为我市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从自身看,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我们对市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思路,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营造了团结拼搏、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未来五年,我们仍处在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充分利用当前的大好机遇,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三大机遇,实干攻坚抓突破,确保增长两位数,促进块状经济和带状经济快速成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总体思路是:围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这一主线,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发展三大任务,在项目建设、推进改革、民营经济、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五个方面实施攻坚,在能源工业、现代农业、城市发展、人文生态旅游、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六个方面实现突破,重点实施平定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华亭电厂一期、750kv超高压输供电、煤田开发、煤制甲醇、醋酸生产十大过10亿元工程,全力建设全省能源化工基地、绿色畜牧基地、优质果品基地、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有新增强。确保经济发展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位次前移。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商贸、旅游业更加繁荣,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8:51:31。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xxxx,达到xxxx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xxxx以上,达到240xxxx以上,实现整体小康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实施“两高三铁四横六纵”的交通路网规划,把平凉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平凉中心城市和六县县城基础、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汽车;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9xxxx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
——各项社会事业有新发展。教育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城乡就业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资源环境状况有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xxxx左右;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xxxx,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实现上述目标,要全力实施好六大战略任务: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小康平凉”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建设“小康平凉”的根本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健全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重点,突出“三个发展,三个加强,一项改革”。
发展块带经济,抓好“五带两区一园”建设。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煤电产业带、草畜产业带、优质果菜产业带、旅游产业带和沿312国道绿色产业聚集带,加快建设泾河川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崆峒旅游经济开发区、泾河川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扶持壮大专业经济合作社、各类协会等新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变。
发展县域经济,打造特色优势。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突出县域特色,培育特色经济,抓好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化经营,打造品牌产品,拓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与层面。建立健全与城镇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融合,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