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财务管理制度化、会计核算规范化、内部审计经常化、财务政务公开化、档案管理标准化的目标,全面推行村务公开“3589”制度(每月3日各村进行民主理财,5日村会计集中到农经服务中心会审,8日进行全面公布,9日县乡组织督查),并对村级财务管理实施“放心村”抓优化,“一般村”抓强化,“担心村”抓转化的“三化”工程,较好地维护了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农村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一是部分乡村干部认识模糊。有些乡村干部错误地认为,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村组已没有账务可记,村级有账无账无所谓,因此放松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实质上,首先,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客观上要求各级农村财务管理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实行村账乡管,堵塞漏洞。其次,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取消了“三提五统”的收支,但村级“三项资金”的收支、村级债权债务的清理化解、村级各项承包收入、村级集体资产、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业税减免政策及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等都需要按时民主理财、记账、公开。据调查了解,目前,全县仍有近20%的村没有建账,有40%的村虽建账但未按时记账,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村级账务混乱,引发干群之间矛盾,影响农村稳定。二是村务公开不够民主。大部分村村务公开栏严重破损,公开流于形式,对公开的内容不细不实,公开的程序不够规范,公开的时间不够及时,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村村务长年不公开,直接影响着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三是财务审计不到位。有的乡村对群众反映的财务问题,推诿扯皮,不能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清理;有的乡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查处不到位,造成群众越级上访。四是村级债务有所反弹。2002年,我县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坚持“整体推进、公开公正、分类指导、依法操作”的原则,采取清收债权,盘活资产,转账抵账,挂本降息,拍卖“四荒”和强化管理等措施,全县村级债务得到了大幅度化解。但自去年以来,在全县部分乡村出现村级债务有所反弹现象。表现在少数村组“杂支”大。据了解,全县仍有相当一部分村在处理村组事务中,没有采取“按劳排队,依次派工”和实行“一事一议”筹劳等措施,而是继续安排使用杂工,导致村里增加新的债务。有的村干部仍然借款垫交税费,工作不尽职,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筹集各种税费时为实惠、图省事,往往采取“上齐下不齐”的办法,该收的钱没收上来,差额部分则借款垫交,使村债务越化越多,出现了旧债未化,新债又生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导致农村信访件有所上升,引发少数村组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各乡镇党委、政府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认识再提高,措施再强化,责任再明确,切实抓好农村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今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要把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提高到稳定农村大局,实施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在人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保证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有足够的精力投身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去;要求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把加强村务公开提高到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方针政策,夯实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基础的高度来认识,认真抓、持续抓、扎实抓、抓出成效来;要求各级财会人员要把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提高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保一方平安,为民办实事,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高度来认识,公而忘私,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努力在全县上下营造领导支持村务公开,业务人员热心抓好村务公开的良好氛围。
二、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农村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是要迅速扫清合并村账务交接尾数。各乡镇场在7月底前,务必解决因村委会合并和村会计变动遗留的财务交接不清的问题。村委会合并后,各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应分别管理,按照会计核算主体独立设账,杜绝打乱集体组织界限、归并、平调集体资产,混淆集体财务会计账目的现象。二是要完善村账款乡代管制度。乡镇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坚持村集体资金“三权”不变的前提下,为各村分别建账,统一管理,加强对村级资金的使用监督,确保专款专用。三是要继续坚持“3589”村务公开制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