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我市部门包村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市委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市委始终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市委班子成员非常关心重视村建工作,经常深入到挂点包扶村开展调研,与村干部共商发展大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市委钟书记、谢市长在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经常深入到联系点上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为联系点解决了许多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联系村的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使当地的干部群众非常感动。市县两级领导也均带头建立了自己的村建联系点,并经常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解剖麻雀,以点带面,把联系点办成了示范点,为全市各级各部门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得益于包村部门党组织的狠抓落实、身体力行。各包村部门都能把包村工作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专题讨论研究,定期听取汇报,分工专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大多数单位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抓落实。为了进一步加强包村工作,许多单位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如市计生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等单位“一把手”亲任组长。市委办、政府办、政法委、发展计划委员会、烟草局、民政局、建设局、审计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20多次深入到包扶村,并在点上主持召开了党组会,现场办公,为当地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不好的单位,如市总工会、抚州农校,尽管自身经费比较紧张,仍想方设法挤出一部分资金帮助包扶村,充分体现出了一种对包扶村的深厚感情,十分难能可贵。据我了解,我们有些经济实力较强的部门也不一定做得到这一点。我认为,如果包村部门都心怀亲民为民的深厚感情,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切实帮助村里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选准一条好的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造血功能,何愁包扶村的班子不增强,经济不发展,农民不致富。
三是得益于包村工作组的无私奉献和倾情帮扶。各包村部门都能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把包村工作当作是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基层本领,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的良好载体抓紧抓好,选派优秀干部组成工作组沉到包扶村开展具体的帮扶工作。他们与村干部一道制定村级发展规划,跑资金,争项目,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解民困、帮民富上。有的年轻同志刚结婚几天,就下到包扶村去工作;有的亲人生病,家中有实际困难,也顾不得请假;有的自己生病,仍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