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工作组的同志到点后,乡村干部腾出自己的宿舍给工作组住,挤出办公室给工作组用,主动给工作组介绍情况,为工作组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有的县区领导到市里开会或办事,亲自到工作组同志家里问候;有的工作组同志逢年过节没回家,县乡的主要领导亲自到点上看望,使工作组的同志深受感动。应该说,我市村建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包村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我市的部门包村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包村部门对村建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存在着自满、松劲、厌战和畏难等情绪。尤其是少数部门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不够,没有把包村工作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是当作一项额外工作和负担,思想不到位;另一方面,少数工作组成员没有与原工作完全脱钩,两头抓,致使包村工作不到位。有些部门领导强调工作忙,人手不够,包村工作敷衍了事,这些都是重视不够的表现。二是少数工作组成员作风不够扎实,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保证足够的驻村时间,有个别单位的工作组经常不在岗。三是个别工作组成员不熟悉农村工作,工作无从下手,没有进入角色。四是个别村对包村部门依赖性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过分强调包村部门在资金、物质上的支持,而忽视了争取包村部门和工作组在智力、精神上的支持,认为只要包村部门给了钱、给了物,工作组到不到位无所谓。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务必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改正。
二、关于切实做好新一轮部门包村工作的几点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全省部门包村工作会议要求,市委决定,2004—2006年安排38个市直部门包扶小康村及后进村。新一轮部门包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以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双带”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包村部门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1995年到2003年,实施部门帮扶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来,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农村基层组织的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新一轮部门帮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已由脱贫致富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继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