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恐后上项目、大干快上求发展的热烈场面,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日益激烈的县域竞争中,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朝夕之间,优势就有可能变为劣势,长处就有可能成为短板。
从小康实现程度看,我们形势严峻。根据去年新修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我县2012年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仅为66.41%,比全区平均水平72.11%低5.7个百分点,在全区22个市县(区)排名倒数第九,在川区八县区排名倒数第一,与XX区相差8.4个百分点,加快小康进程任务非常艰巨。
从经济指标排名看,我们喜忧参半。2013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项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增速,居川区八县市之首,但绝对额(118.1亿元、68.1亿元、57.6亿元)在全区22个市县(区)中只排名第十、第九和第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亿元)分别占XX市(316.5亿元、17.1亿元)近一半,达到45.7%和44.5%,但增速在川区八县市中都仅位列第四;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6.4%)只排名第五,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2%)近一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川区八县市第二,但绝对额(34.3亿元)只排第四,仅是XX区的5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亿元)在全区22个县市中仅排名倒数第11位。标兵马不停蹄,追兵快马加鞭,我们突破重围、跨越赶超的压力不断加大。
从产业结构调整看,我们优势渐显。结构调整促使节能降耗出现拐点,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全县规上工业能耗增长2.4%,低于XX市6.7%和自治区6.6%的平均水平,在全区22个市县(区)居中靠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7%,优于全区下降5.3%和XX市下降8.1%的平均水平,在川区八县市中与青铜峡并列第二,实现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丰收”。
从发展成果积累看,我们信心十足。去年,我县在全区“群众评议机关和干部作风”活动中,获得了县区排名川区第一、干部作风全区第一的佳绩;首次将枸杞产业、文化、品牌纳入国际盛会,成功举办中阿博览会中国枸杞论坛暨中宁枸杞文化节;民营经济“中宁现象”得到自治区高度重视,引发宁夏日报等多家媒体长篇连续报道,在我县绝无仅有,在全区实属首次,先后荣获“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市县”、“中国十佳最具投资竞争力县(市)”、“中国枸杞文化之乡”等称号,为我们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一轮县域竞争浪潮之中积蓄了充足能量、增添了强大信心,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能力争先进位、脱颖而出。
三是从自身看,我们正处在攻坚克难、负重拼搏的结构调整阵痛期。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身在其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些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市场“倒逼”决定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一句话,从我县来看,工业上,据初步核算,XX市去年单位gdp能耗为3.65吨标准煤/万元,我县是4.29吨标准煤/万元,高出全市14.9%;就今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目标任务看,自治区的目标是下降5%,XX市是下降6%以上,我县目标任务尽管暂时还未下达,但想必只高不低,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势必要关停一些能耗高、污染重、布局不合理的企业,部分行业企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付出结构调整中“成本和代价”;农业上,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必然要面对群众不习惯、不理解等问题;城镇拆迁上,涉及农村与城市、个人与集体、商业与生存、短期与长期的利益冲突矛盾;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一些权力放给市场、放给社会、放给企业,必然会触及一些部门利益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切实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准确把握发展的“形”与“势”,科学谋划发展的“计”与“策”,统筹协调发展的“质”与“量”,勇挑时代重任,凝聚共识力量,坚定信心决心,奋力迈出转型升级、深化改革、跨越发展的坚实步伐。
二、明确任务,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之路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开创中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必然选择。然而从哪抓、怎么抓,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科学定位、精准发力。
(一)工业要抓升级。1月15日,市委马廷礼书记在参加XX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中宁代表团审议时有三句话直触我们心底,第一句是:“对中宁来讲,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不发展工业想使中宁发展的更快、更好,那是不可能的”。第二句是:“工业已成为中宁发展的强力引擎,是中宁发展的火车头,要继续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第三句是:“实现中宁工业发展的好,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