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目标---济困助学、育人成才
资助工作的目标简单说就是济困助学,不让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更高一点就是与育人成才,让每一位受助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使受助学生不仅能顺利上学,还能安心乐学、成功择业、发展事业。
目前,个人认为,我们现在的目标应定得低一点,才切合实际。近年,有不少学生中途退学,都多多少少与家庭经济困难有关系。因此,我们的目标如果定为:以学生为本,坚持资助的“公开、公平、公正”,全方位服务学生,决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失学,决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贫困而造成学习、心理、行为和就业困难,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动力,发展有平台”,可能更为合适。
当然,这一目标还比较的虚,不具体。因此,我建议将其具体为“四个百分百”一是学生应助尽助率基本达到100%,二是受助学生资助充足率基本达到100%,三是受助学生满意度基本达到100%,四是受助学生就业率基本达到100%,做到“学生有需求,学校有响应”,从而实现助学成才。
(二)创新理念——以学生为本、精细化服务
资助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服好务的一项工作。而贫困生往往又是心理自卑、性格内向、为人老实的学生,同时,每一个学生经济困难的原因和程度也不一定相同,因此,要提倡以学生为本,着眼人性化、人本化,推进精细化服务。要区别差异,分类实施,满足资助对象的个性化要求,切实吸引资助对象参与学校重大资助事务的讨论、决策。注重学生资助不同群体、不同类别的差异化资助方法,找准资助工作所要求的“知情权扩张与受助学生隐私权保护”的边界,实施学生资助的“显形资助、隐性资助”的结合,凸显人本化、人性化。
在资助过程中,要坚持“三公开、三保密”,保障学生权利、保护学生隐私和维护学生自尊。“三公开”:1.公开各类奖助学金和资助项目的资助数额、资助方式、资助来源,确保每一名在校生都了解相关资助政策,使每一名学生受助权利得到维护;2.公开受助学生的学院和姓名,接受师生监督;3.公开学校资助工作咨询电话、投诉方式,畅通咨询和投诉渠道。“三保密”:1.要求班级、院系贫困生认定小组严格保密申请学生的隐私,不在公开场合谈论;2.要求在资助项目评审过程中,学校资助管理中心为学生家庭信息保密,不对外公布;3.要求在公示阶段,只公示到受助学生的姓名和所在学院,为个人的其他信息保密。在资助工作中既做到公开,又做到保密,实现过程人文关怀和结果公平公正的有机统一,体现资助工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三)构建体系----“奖、贷、勤、助、免”,一个也不能少
首先要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以勤工助学为基础帮困手段,以奖学金为主要激励方式,以校友和社会捐助为重要筹款手段,以‘减、免、补’为重要辅助措施”的立体、多元、混合的学生资助体系。“奖、贷、勤、助、免”一个也不能少。要转变资助理念,从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出发,整合社会资助资源,促进资助基金的可再生增长,不断优化资助体系内部结构,促使大学生资助体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
目前,我院的资助体系中,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是比较到位的,但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和学生补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要改变校内奖学金评选条件,增加校内奖学金的评奖项目和中奖面,不能仅因为学习好就获奖;2.要大力挖掘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特别是挖掘校内家教家政、保洁和校内门店的兼职岗位,条件成熟时,要让贫困学生参与到助教、助管和助研的工作中去;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激励、维护和帮助贫困大学生创业,开设立足校园内外、为同学服务的经营性勤工助学基地,例如,资源回收、二手市场、爱心超市、特色书屋、报刊亭、图书馆管理、食堂服务等,由勤工助学部门管理,贫困生协助经营,所获得的资金作为助困资金发放给参与经营的勤工俭学学生,并能为尽可能多的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同时,通过促进助学基地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创业有成“反哺”助学基地等形式,实现资助资金自我产生、发展和循环,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岗位和资助。3.要通过勤工助学招聘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