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余株,面积多达300余亩,其中500年以上的黄桷树就有1000多棵,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黄桷树群,也有人说东溪是罕见的黄桷树王国。密布成林的黄葛树,别具特色的吊脚小楼,潺潺流淌的河水,构成了这一带“小桥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这里常有美术、摄影爱好者来写生、摄影,近年来,也受到很多影视剧导演的青睐。
12、李白与东溪
东溪镇唐朝时叫丹溪县。据考证,从秦汉时期开始东溪就属古夜郎国辖地,夜郎是前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部落酋长国,因“夜郎自大”这一句家喻户晓的成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夜郎在西汉时期即已灭国。丹溪县是古夜郎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流放到夜郎国时,于肃宗元二年5月来到丹溪,他游历了丹溪美景后诗兴大发,写下了许多赞美丹溪的诗篇。
比如说这首:“丹溪一拱气霏霏,黄桷森森绿相围。地接川黔通百货,泊船渔火敞千扉。杏花雨润太平桥,杨柳风披客子衣。遥指夕阳人影散,谁家官舫又来归。”
从诗中就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夜郎国丹溪县在丹溪岸边,依山傍水,岸上层楼栉比。遇集日,碧波水面帆樯往来,街上商贾往来如梭,黄童白叟,绿女红男,熙熙攘攘,此情此景,李白诗诗兴大发啦。李白诗中所指的丹溪就是咱们的东溪镇。李白的诗见证了当年东溪的繁荣昌盛。
13、王爷庙
这座王爷庙,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距今已有260多年。它的整体布局体现了东溪古镇古建筑的特色,是东溪古建筑的精华。
你们看,这里的戏台是不是要比南华宫的大些?对面的观戏台也比南华宫的宽,而且这左右厢房更是好多地方的古戏台不能比的,而且左右厢房下面还有一间间精致的客房。从这些设施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座王爷庙,其实就是一个集戏院、客栈、求神拜佛、甚至还是喝茶聊天的多功能娱乐地方。
站在戏台后面的阳台上,可以饱览丹溪河美景,河水清澈,绿树成荫,这样的美景只有东溪才有。
在古时候王爷庙下面是一个货物集散的大码头,从贵州省桐梓县方向和綦江方向来的货物都在这里上下,然后再运往全国各地。可以想象那时候的王爷庙该是如何的繁荣,到码头来接送货物的人,在船还没有到来前,就会在这里喝茶聊天或欣赏一段精彩的川小品,这是富人的侈华生活。远来的送货取货人便在客栈里住下来,听戏、喝茶,享受娱乐带来的欢娱。
王爷庙大门一开,映入视野的是湍流不息的丹溪河,河上船帆点点,码头人来攘往,让人联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诗句。
在门的两边各有一棵上千年黄葛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与丹溪河边的黄葛树相辉映,构成了美伦美奂的壮美景色。
1998年8月7日,东溪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河水涨到庙殿观音菩萨的脚下时就瞬间消退了,当地人说这是“观音洗脚”。据当地人讲,这种“观音洗脚”的现象是第三次了,人们都说这是观音菩萨显灵,这庙里的菩萨特有灵气。
14、“抚我孑遗”碑石
(离开王爷庙,上公路往承平滩方向走)
请大家随我来观看一块耐人寻味的石碑。
这块石碑立于1925年6月,它是国民党川东边防军第五纵队司令曹天泉,在1925年5月,与当时任蔡锷领导下的护国军旅长贺龙,借道东溪彻夜长谈后立下的自醒碑。
大家发现没有,石碑上的“抚我孑遗”四个字中,那个字是错的?
(让游客细辩认后,用肯定的语气说)说的对,“抚”字错了,按照繁体的笔划,“抚”字旁边的“无”字下面,应该有四点,但碑文只有三点。
为什么只有三点呢?据记载,这个少一点的意思是说曹天泉在安抚百姓工作方面还差了一点,也就是说他曹天泉还做够。
曹天泉人称曹老碾,是绿林好汉出生。因抢东溪活财神陈五爷得了十五挑半银子而发迹。他深信“有枪便是草头王”,用银子招兵买马,扯起棚子打天下,杀富济贫。他手下人马多的时候有四、五千人,实力可左右整个綦江县。曹天泉后来被贵州军阀周西成收编,芦沟桥事变后,他主动请缨抗战,战场上被炸断了左腿,伤好后离开军营,在贵州经营马帮,在云贵川三省,红黑两道声名显赫,只要有曹老碾信物,马帮道上就畅通无阻。后因脚伤复发,死于解放前夕。
15、结束语
各位朋友,东溪之行,在这里就暂时告一个段落了。
东溪镇的古迹还很多,只是这些古迹分布在场镇周边,如果有兴趣,待午餐后,可以自由组合去观看。我们会安排导游陪同大家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