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产品短缺与政府转型
为什么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为什么提出第二次转型与改革,为什么说“十二五”处于历史性转折的关键五年?重点就在于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
1.我国已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反映在消费主导时代、公共产品短缺时代、人的自身发展时代。就是说,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从以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生存型阶段进入到人的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由此,生存型消费比例明显减少,发展型消费比例明显上升。发展型消费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文化、环境、就业、住房、文化娱乐、旅游等。我们每个人也可以算一下,、20年前,自己家庭用于发展型消费的支出比例是多少。总的来说,这些年家庭用于发展型消费的年均支出,大概等于90年代中期3年的消费支出总和。
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变化,引起社会突出矛盾由私人产品短缺变为公共产品短缺。也就是私人产品短缺时代从总体上说已经成为历史,而公共产品短缺时代开始全面到来,这是发展阶段的历史提升。这里,有两点分析很重要:第一,尽管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阶段性的发展特征十分突出;第二,尽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
2.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对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1)对经济转型的意义。从经济层面来说,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既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又有利于改变消费预期,有助于我国尽快地从投资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12月1日,我参加了在美国纽约召开的第25届企业组织国际网络年会,美国人问我,中国的消费总量何时能够走在世界前列,这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我说,当然是可知的,“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变到位,就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我在会上做了“中国走向消费大国”的演讲。
(2)对社会转型的意义。现在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焦点很多,但主要焦点在于公共产品短缺,以及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利益诉求、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公共产品的短缺和社会转型紧密、直接、全面地连接在一起,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是顺利推进社会转型的关键。
(3)对人自身发展的意义。我们一直在讲“以人为本”,提倡人的自身发展,那么人的需求是什么?第一是健康问题,第二是养老问题,第三是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过去30年,我国已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阶段性跨越,现在正处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型的进程中。人的自身发展成为这个转型中的决定性因素,而转型的基础在于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其供给程度直接决定着转型的进程。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就是政府要成为社会性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一心一意谋民生,聚精会神做好公共服务。
3.政府要成为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
(1)政府职责的确定。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使公共产品的供给成为政府职责转变的核心要求和主要职责。
(2)国有资本的定位。在公共产品短缺的背景下,国有资本是继续追求单一的营利性还是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之一、或者是主要的提供者。比如在基本住房保障供给中,国有资本是充当“地王”,还是成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建设者。这个问题与政府转型直接联系在一起。
(3)公共服务市场适度放开。在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放开教育、医疗等中高要素市场。公共服务既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又包括非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非基本公共服务要靠市场调节。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和符合一定标准的外来资本进入教育、医疗等中高要素市场,以满足人们的多元的公共需求。现在,一些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中学。如果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或者外来资本在我国办国际化中学,这种情况就会有明显转变。
(4)把公共治理作为政府转型的目标。公共产品短缺要求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公共财政,要求公共信息,在公共信息的前提下要求公共监督,在公共监督的情况下要求公共参与,这样一条传导链条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公共治理模式。今天我们考虑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要从公共产品短缺,到公共需求、公共财政、公共信息、公共监督,公共参与再到公共治理,这样一个思路来研究设计方案。
三、民富优先的基本发展趋势与政府转型
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要不要确立民富优先的转型与改革导向以及这样一个导向的改变,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府转型带来重大的影响。
1.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由经济总量导向转为国民收入导向。过去,我国发展的主要导向是经济总量,因为私人产品严重短缺,没有经济总量的增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