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因此各医疗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坚持三级医师查房、会诊、术前讨论和死亡病例讨论等制度。三是监控措施要有力。各医疗单位要认真查找事故隐患,进行自查自纠,对易发纠纷事故的重点科室和部位进行严密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三基三严”训练要严格,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合格,不合格不准上岗,切实解决医务人员特别是青年医务人员基本功不扎实、不过硬、眼高手低、自我感觉良好的问题。
(四)抓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是立院之基,兴院之本。而医疗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专科建设,离不开一批德技双馨的优秀医疗人才。人才是技术的载体,一流的医疗服务和一流的技术水平必须有一流的人才做保证。否则,将成为一句空话。作为医院来讲,人才的标准就是以最好的态度、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为病人治好病。近几年来,我们全市卫生系统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和“三名”战略,在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先进省、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当前,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必须强化三种意识。一是人才首位意识。要克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真正把人才选拔和使用摆在工作的首位,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决不能“天桥把式,只说不做”。二是人才投入意识。要克服认为人才培养周期长,见效慢,不出政绩,有钱买设备,无钱搞人才培养的倾向。在人才培养上,要舍得投资,舍得花本钱。三是人才竞争意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争人才、惜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最激烈的竞争。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要克服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保守思想,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优秀卫生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以只争朝夕、奋发图强的精神,加大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力度,加快专科建设的步伐,鼓励医务人员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撰写学术论文,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加强与高等医学科研院校的交流和协作,聘请知名专家定期坐诊和学术讲座,进一步提高医疗单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抓环境,改善就医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越来越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环境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去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暴发流行和国务院《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医疗单位的医疗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组织开展的“百姓放心医院”第三创建主题就是绿色医疗环境。为病人积极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共识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明年,将迎来我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十周年。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刚刚召开的全市第十六个爱卫月活动动员会议精神,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亮点、治理丑点、城乡联动,长效推动”的工作思路,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力度,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各医疗单位要首先从整治医院环境卫生,加强院落规划和院容院貌建设入手,积极为病人创造优美的环境,达到美化、绿化、亮化、硬化的标准要求。要在院庭内留有一定的绿化面积,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公共场所要配置足够的封闭式垃圾容器、果皮箱。道路要硬化、平整、畅通,院内无乱搭乱建现象,公厕保洁良好,设施完善,无臭味,彻底解决医院脏乱差和不卫生的现象,积极创造条件向园林式单位迈进,给病人和职工以美的享受。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医院内环境的美化建设,做到室内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楼梯、走廊、门窗、墙壁洁净,路灯、廊灯完好,使病房贴近家的感觉,增加人情味,达到洁净、安静、舒适的要求,给病人创造一个赏心悦目、温馨舒适的休养环境。三是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处置和污水污物的检测,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置,污水污物排放要达到国家标准和要求。四是要加强对大型医疗设备、设施、消防、安全等重点部位的检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各楼层都要有人群紧急疏散流程,确保医疗应急系统如备用供电设施、应急灯、大型医疗设备的紧急制动装置等运行良好。
(六)抓监督,提高服务水准。建立健全院内外医疗服务监督制度,是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各医疗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医院、病人、社会三结合的监督网络。一是各医疗单位要设立公开监督投诉电话、群众意见信箱,建立院长接待日制度,积极为群众投诉提供方便,定期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并确定一个具体职能科室和专人负责投诉电话和投诉信件的受理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