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口与计生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成了新形势下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大难题。我市外流人口数量大,流动大,低素质人口外流大,未做节育手术的外流大,管理任务尤为艰巨。
二是下岗职工计生管理、人户分离管理难。
三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计生利益导向机制难建立,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农村难以兑现奖惩优惠政策。
综上所述,我们的人口与计生工作,通过三十年来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跨越,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人口增长的总量仍然很大,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比差距仍然较大,新形势下,计生工作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计生工作难,尤其是农村计生工作难,仍将持续下去。人口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口与计生工作任重道远,人口形势的估计绝不可盲目乐观。
展望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对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更为有利的基本条件,同时也要求人口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口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这是我们的宏伟目标。
我国人口控制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下世纪前十年我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gdp达1500—2000美元。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过10年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达4000美元。
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需要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中央提出:“到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5‰,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到本世纪中叶,要求将我国人口规模控制在16亿的峰值范围以内,在实现人口零增长后,使我国总人口规模持续平衡下降,全国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人口发展趋势需要正确把握,如果政策上有偏差,将会犯历史性的难以补救的借误。
世界人口发展预侧:2000年达60亿;2020年预侧达80亿(中国届时达14亿);2050年达95亿(中国16亿);2100年,世界人口将达110亿,中国人口将下降至13亿。
遵义市人口预测:2000年71xxxx;2005年将达75xxxx;2010年将达79xxxx;2050年将达100xxxx。随着人口的发展,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结构的改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亟需解决,人口与计生工作仍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
二、我国人口政策演变
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
1、1954—1957年:计划生育的舆论准备和“节制生育”主张的提出。建国后的头几年,由于战乱的结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群众开始休养生息,被战争抑制的生育潜能得到释放,加之人民卫生事业的大力发展,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人口高速增长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压力,给新中国敲响了第一次的人口警钟,(例:195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高达40.57‰,自增率高达20.03‰)。从1954年开始到1957年,节制生育和控制人口的呼声日益高涨。1954年5月28日,当时的政务院副总理dxp在一份报告上作了“赞成避孕节育”的批示,卫生部放宽了对人流、结扎的限制。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示,赞成适当地节育生育。1957年2月,毛主席明确提出“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1957年7月5日,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马寅初提出了节制生育、晚婚晚育,生三个以上孩子要征收人口税,要避孕。1957年10月,毛主席在八届三中全会上讲:“人类在生育上完全无政府主义是不行的,也要有计划生育”。
2、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