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价值多少,自然要视效用状况而定。由此产品效用的标价会形成三类情况。一是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产品效用远高于产品价值。价格高涨。二是在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效用贬值。既使产品的成本都无从补偿,也没有办法。价格下跌。三是在产品供求大体平衡的情况下,效用基本反映价值含量。如果是从效用更新的角度看交易,那么更容易看出是效用主宰价值回报,而不是反过来由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主宰效用交易。效用在交换过程中:第一、优质效用会造成该类产品在消费领域的垄断地位,因此在交易中会产生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第二、效用的经济有效期有限。这不仅仅是指支撑效用的物质实体有自然损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旦有新的更优效用形成,旧效用就会发生贬值,就会退出社会生产领域。例如我们淘汰了“水壶”大哥大,并不是因为该产品市场饱和的缘故,而是因为更优秀的产品取代了它。第三,效用会左右价值流向。价值的驱利性并不仅仅局限于资源或劳动力的“质优价廉”,在现代生产中,它更侧重于知识资源或知识优势所带来的“质优价廉”。知识不过是效用的文化载体,所以价值运动围绕创新展开,实际也是围绕效用展开。
3、指数型增长特征。任何效用本身都是经济运动的一个物质消耗依托平台。当某一个效用因制度革新或技术革新得到提升时,与之相衔接的整个效用体系都会随之改进和适应。形象的说,电的发现与运用,会导致生产生活的一系列进步。这种链式反应表现为社会财富因一个效用点的突破而大面积呈指数型的跳跃式增长。它远胜过剩余价值增殖机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剩余价值增殖,是以生产体系中点上的呈自然数的利润递增累积方式增长财富,所以资本经济增长方式是“点受益”,通过“点积累”达到社会经济总体增长。而效用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效用提升的“面受益”效应,达到社会整体和个体的共同增长)。如果我们对此作用感受不深,可以想想现实生活中大桥和水库所产生的广泛经济作用,想想科技的作用,就可以理解了。
效用经济作用的第四个特征:多方利益兼顾的枢纽。价值的作用是把人们的利益区别开,而效用又把人们的利益综合起来。(1)、因为个别效用变化会影响整体的生产消耗,所以个别效用是社会生产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结合点。只要抓住提升效用这个关键点,就会带来国家与企业在利益上“双赢”的结果。我们在许多科技应用和基本建设中都看到了这个效应。(2)、对效用的鉴定与引导过程是在消费阶段完成的。所以消费过程是效用提升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效用,由此也成了生产利益与消费利益的衔接点。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科技推广中总是看到这种交易方式,既以科技专利入股或以先行使用的方式将科技成果交由消费方使用。在专利使用中产生了效益再由双方分成。在这里,生产与消费双方再也不是尔虞我诈的敌对利益关系,而是利益一致的对效用提升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效用增殖方式中,消费也是生产行为,也是财富增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3)、如果说重复性劳动仅仅是在维持效用,复制效用。那么开发性劳动则是在更新效用。效用成了两种劳动方式既冲突又相互依托的焦点。(4)、从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看,效用又是承前启后的衔接点。这四点对人们建立生产上的长远规划和战略规划有着重要作用。
正因为效用在经济运动中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经济状况,效用成了生产力的综合指标。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过程中,效用实际起到了中介的传递作用。以下我们从效用的角度分析这一中介传递过程。
劳动动作重复往返的劳动方式,我们称之为重复性的劳动方式。传统生产一直是由重复性劳动方式支配的。由于这种劳动的效用僵化,(机械重复的完成生产对效用的要求),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其实就是人格化的工具作用,但这个工具与一般物质工具又有不同,它又具有高度的效率弹性(人毕竟不是机器,其效用水平受自身主观意识支配)。由于劳动是生产的原动力,僵化的生产效用与高度弹性的劳动效率之间的矛盾,在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基本的环节)就迫使生产效率必须围绕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