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中国工人阶级从她诞生那天起,就以其特有的无私无畏、勇往直前、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精神力量,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求实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昭示和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前进方向,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工会应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队伍和阵地优势,倍加珍爱和发扬工人阶级的强大精神力量,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用宽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扩大认同、形成共识,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
十四、从形成科学有效机制的论断上看:《决定》从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展变化的需要出发,首次明确提出形成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四大科学有效机制的要求,并强调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矛盾现状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我们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目的在于使各种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能够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能够在体制框架内解决,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既不断发展又有效平衡各种利益关系。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为我们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有效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繁重、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入手,作出深入、扎实、持久的努力,但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抓紧建立一套能够不断解决利益矛盾、妥善化解利益冲突、有效促进和谐发展的利益调节机制。具体化《决定》提出的机制,重要的是要努力建立健全有关处理利益关系和矛盾的健全的法律推进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畅通的意愿诉求表达机制、及时的矛盾化解机制、安全的社会救助机制等,为全体人民创造一个维护权利、实现利益的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与机制条件。
机制、制度是规范行为、实现目标任务的保证。所有这些机制建设的目的,全在于及时、妥善、正确协调和处理社会利益关系与矛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事实上,长期以来工会组织坚持和发展的平等协商、三方协调会议等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坚持和发展的职工代表大会、与政府(行政)联系(联席)会议、群众来信来访和“12351”维权电话等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坚持和发展的集体谈判、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法律援助和服务等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坚持和发展的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协议、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困难帮扶、职工互助合作保险、送温暖工程等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必须看到,《决定》中强调的机制建设,必须通过各方面、各系统、各单位具体化了的机制建设,才能加以落实和体现。否则,《决定》中的要求就难以落到实处。为此,工会组织应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大胆开拓,坚持、创新和发展科学有效的机制制度,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十五、从坚持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论断上看:《决定》再一次重申,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等,这些极其重要论断的重申,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在激发社会活力,充分调动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产生重大影响。hjt同志多次深刻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六中全会作出构建和谐社会决定的本身,就是“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定立场和唯一宗旨最具体、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与实践。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不可动摇的根本指导方针,既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