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耕地数量、地方政府的政策取向。通过调查得到的基本判断是: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高、第一产业比重小、人均耕地数量适中、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土地流转的规模就比较大,反之就比较小。土地流转形式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则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原因。从调查看,在一般情况下,私下自由流转会在土地流转中占较大比重;但如果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力度较大,则反租倒包和转让的比例会提高。如果政府对土地整理的投入较大,则上地互换的比例就相对较高。土地股份合作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和集镇所在的乡村,但总体比例都很低。此外,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地方的经济越发达,土地流转的形式越趋于多样化和分散化。
(三)浙江农村土地流转的新特点
新一轮的农地流转呈现出以下新特点:①从无偿流转向有偿流转转变。例如在宁波鄞县、温州乐清,过去种粮大户承包的粮田大多都是“免费”的,还享受村里和地方政府的补贴。随着效益农业的发展,土地承包费(转包租金)已水涨船高,每亩水田年转包租金一般为100至20xxxx,高的已接近30xxxx。从浙江全省春,转包租金在各县(市)之间差异很大,以200至 30xxxx的相对较多,高的已上升到每亩每年100xxxx。转包租金基本上由当地土地租赁市场的供求决定。农业产出效益高、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小的地方转包租金就相对较高,反之就较低。②农地流转从经济发达地区向全省扩展。在浙江相对落后的衢州、丽水等地,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农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③从农民
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发展。例如,常山县钳口乡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绍兴县建立了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农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迅速增加。④农地流转后的经营对象由原来的种粮大户为主逐渐向工商企业转移,经营内容从种粮为主转向发展高效种养殖业。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全省7xxxx以上的县(市)政府都已相继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发展效益农业的政策措施。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
1.有利于克服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在家庭经营长期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克服当前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走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现代化之路,实现农业增产又增收,是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浙江,人们针对人多地少和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现实,提出“农户连片专业规模经营”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强调农业生产要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之路。而实现这种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就是土地流转。
2.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的土地从千家万户农民手中集中连片,按效率原则重新配置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改善分布于农民中异质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
于农业的分工与专业化,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3.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改变了部分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解除了土地对这些农民的束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推动了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湖州市织里镇大潘兜村从1994年下半年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以来,将140xxxx亩水田承包给1xxxx大户经营,到目前全村已有118xxxx个劳动力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占劳动力总数的9xxxx以上,2000年的人均收入达到789xxxx。
4.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加速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要表现为“五增一减”,即水产增、蔬菜增、瓜果增、花卉增、其它经济作物增和粮食减。浙江的许多地区都通过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绍兴
县福全镇峡山村2000年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前提下,利用15xxxx低洼农田调整结构,发展河蚌养殖,村与农户签订协议,农户将承包田反租倒包给村里5年,村里以每年每亩19xxxx价格补贴给农户。村里把反租的承包田包给xxxx外地养蚌大户养蚌育珠,承包期5年,承包款每年每亩21xxxx。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方面,土地流出的农户的租金收入明显增加,例如在温岭市,农户间转让用于种西瓜的土地租金前几年只需每亩5xxxx,现在涨到了每亩60xxxx,最高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