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对我州“三农”工作来说,是政策扶持含金量最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最快、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社会事业发展最好、为农民办实事最多、对“三农”投入密度最集中的时期。回顾“十五”期间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加深了对党的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深化了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探索和总结了一些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坚持”:一是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坚持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来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推动“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五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在统揽全局工作中,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心部署,措施上不断加强,切实把“三农”问题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二是坚持把农业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放在首要位置,这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五年来我们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形成了一、二产业互联、工农业互动的新格局。四是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这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任务。解决“三农”最根本的问题是靠发展,发展要落实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发展新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三农”工作的活力明显增强。五是坚持不懈地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努力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我州是农业大州,解决“三农”问题的困难多、任务重、难度大。五年来,全州上下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尤其是全面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进入了“零税赋”时代,释放出了农民巨大的生产力。六是坚持强力推进扶贫开发,使一大批贫困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稳定解决了一大批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些巨大的成就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坚持和发展。
二、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年代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把它作为方向来提的,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年代主要是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年代主要是推进包括农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在内的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的小康建设,并提出了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所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建设新农村是加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它所蕴含的各个方面都有科学内涵。“生产发展”就是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开辟各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生活宽裕”就是要让农民生活×××起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小康社会;“乡风文明”就是要建立以中国传统美德为基础,以团结互助、和睦友爱、诚实守信为核心,以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村容整洁”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