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为手段,统筹城乡就业,协调推进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和金保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努力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2004年的工作目标是:实现就业再就业3xxxx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职业技能培训8xxxx人;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xxxx人(含离退休人员);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xxxx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xxxx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xxxx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xxxx人;各项基金征缴率保持在90以上;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0以上。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一是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这是促进就业的关键。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参与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切实把扩大就业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就业目标有机地体现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等各项工作中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经济与就业岗位双增长。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岗位,年内力争开发公益性岗位xxxx个。继续培育和扶持一批再就业基地,年内力争培育自治区级再就业基地2xxxx,地级再就业基地4xxxx,县级再就业基地11xxxx,新增就业岗位xxxx个。继续发展一批劳务派遣组织,年内力争发展劳务派遣组织7xxxx,开发就业岗位xxxx个。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团体的合作,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组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自治区已将今年3xxxx人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下达各地,各地要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和考核目标,确保全年就业再就业任务的完成。二是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这是促进就业的重点。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和协调,继续落实好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在政策落实中,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重视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特别是在小额担保贷款上务求取得实质性突破,在落实主辅分离、税费减免、社保补贴政策和服务型、商贸型、加工型企业认定上有较大进展,使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发挥得更加充分。三是进一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这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各地要建立和完善职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及时摸清和掌握新增就业岗位情况,向社会发布产业用工需求信息、空岗信息和招工信息。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制度,开展境外就业服务业务,加快建立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积极推行“一站式”就业服务,全面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完善工作职能,加强人员业务培训,积极开展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自治区准备在今年上半年召开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推动全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四是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力度。这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方面。各地要把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作为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重要内容,加强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服务,推进再就业援助制度化。要继续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活动,落实“一家一”、“一帮一”再就业援助措施,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力度,发挥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作用,确保2.xxxx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有就业能力和求职愿望的当年“4050”人员全部实现再就业。五是有效控制失业人数增长。这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规模性减员,防止企业减员过多导致失业率攀升。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对已没有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将其账户中结存的基本生活保障费上缴财政专户后予以撤销。要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工作,尽可能多地将富余人员安排在辅业企业,避免推向社会。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有效控制失业人数增长,尽量避免失业在时间和地域上过于集中,确保社会稳定。六是统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是促进就业的新要求。各地要全面清理和取消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对进城农民工实行同城镇失业人员一样的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制度、参加社会保险统筹制度,逐步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环境,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