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潜力巨大;近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喝得起奶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消费观念转变,人们开始追求营养合理与健康食品,想喝奶的人越来越多,使得国内乳制品的市场需求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呈现出人均消费量高于人均占有量的现象。按照《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要求,至2010年,全国人均消费奶类水平将达到16千克,城市居民将达到32千克,奶类产量须由目前的100xxxx吨提高到260xxxx吨方能满足需要(年均递增11.2)。由于乳及乳制品的鲜活性,特别是保鲜乳不易大批量、长距离贸易,所以决定了我省低成本、高品质乳制品可以占有较大国内市场份额,并可依托成本、价格、品质和品牌优势,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从而拉动奶业的持续发展。
尽管我省发展奶业条件良好,机遇难得,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现存的矛盾和问题,正视来自我们自身和外部的挑战。从自身方面看,目前我省奶牛群体单产水平仅4.3吨,尽管呈逐年提高之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奶牛平均单产均在8吨以上,高产奶牛群在10吨以上;欧洲、日本等国平均单产也在7吨以上。单产水平低不但降低了经济效益,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看,必然危及奶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我省奶牛存栏虽然数量较大,但是饲养管理普遍粗放、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奶牛还不能实现舍饲,泌乳期和利用年限短,饲料转化率低,使我们的成本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很难保持下去。在鲜奶生产上,饲养环境不卫生比较普遍,机械化挤奶比重比较低(目前仅占泌乳牛的20),加上收奶环节上的各种不讲信用行为,致使原料奶质量标准偏低。一些小乳品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的营养安全水平满足不了市场消费需求。奶户的分散经营和规模狭小,不但导致了饲养粗放,而且也是造成专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和资源利用率低的结症所在,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使产业的健康发展受阻。从外部环境看,入世以后,国际上许多知名乳品企业都看好我国市场,他们凭借资本、技术、品牌等诸多优势,直接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从而对国内企业产生更大范围、更高强度的冲击,竞争会日趋激烈。从市场前景看,目前消费增长快于生产发展的形势必然会由于供给的不断增加而出现市场逐渐饱合的状况,当产销趋于平衡时,现阶段被掩盖的矛盾就会集中地暴露出来,产业素质低的制约作用就会非常突出。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只有认真对待和解决这些矛盾,千方百计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坚持在提高产业竞争力上下功夫,才能保证我省奶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尽快在几个重要方面实现突破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奶业的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充分利用消费市场快速扩张的难得机遇,实现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同时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下力气抓好产业素质的提高,为以后参与市场竞争积累实力。要走市场拉动生产、产品引导消费、科技创新增效、区域带动全局的路子,尽快实现布局区域化、产品优质化和经营产业化,努力使奶业在畜牧业内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根据产业发展态势,今年和2005年奶业发展的各项指标调整为:奶牛存栏今年要达到10xxxx头,增长15.8,2005年达到14xxxx头,年均增长14.5;鲜奶产量今年要达到27xxxx吨,增长14.6,2005年达到37xxxx吨,年均增长15.5;单产水平今年达到4.5吨,2005年达到5吨;鲜奶日加工能力今年要达到9280吨,比去年再提高1800吨,到2005年达到1.xxxx吨;加工企业销售收入今年实现70亿元,利税总额实现6亿元,到2005年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要分别达到100亿元和1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养奶牛纯收入由12xxxx提高到20xxxx,占人均纯收入比例达到7以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以下五个环节尽快实现大的突破。
1、以规模经营为重点,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在布局区域化上实现突破。
市场经济规律和发达国家的实践均证明,建设奶源基地,支持乳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走规模经营、区域化推进之路,这是发育现代产业的必然要求。通过发展规模经营和推进区域化布局,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较高的商品生产能力,这是优化资源配置、培植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首先,要依据资源条件、奶牛饲养规模和加工业基础,确立和建设一批奶业重点市县,使奶业成为这些地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使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向奶业聚集,通过重点市县的快速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形成一批奶牛存栏超1xxxx头、商品奶产量超3xxxx吨的大县、强县。其次,要在发展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