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太浮躁,太纷乱,网络、电视、游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一打开电脑电视,不是杀人就是自杀,不是打架就是抢劫,不是离婚就是外遇,真正传播正能量的少之又少。还有一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为玩游戏不择手段,害人害己。(举例略)
国画大师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要想改掉那些不良习惯,就要读好书。因为好书就像过滤器,能净化心灵。摒弃电脑、电视和游戏,打开书,清香扑面,沉静下来细细品读,心也随之安静下来。好书是传播正能量的载体,吸取书中营养,学习做人的道理,修身养性,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像我给我女儿买的那些图画故事书,每一本都是一个契合孩子心灵成长的故事,有时生活中唠唠叨叨的大道理,通过读书来传达,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三、阅读的重要原则
(一)读书趁早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孩子小的时候,吸收快,记得牢,空闲时间多,是最佳读书年龄。早教专家们都主张孩子要从零岁“读”起,当然这个“读”指家长读给孩子听。等到孩子识字了,就可以自己读。在这点上,读书早的孩子受益也早,我们班有些孩子刚入一年级就读了很多书,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其他孩子要强得多,学得也轻松。
(二)持之以恒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形成一个习惯。读书也是如此,要把读书当作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必须的事来做,书就融进我们的骨子里了。一旦松懈下来,我们的时间和心就会被其他东西所取代,再捡起来就难了。
(三)熟读精思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熟读精思好处多多,一是读中明义,读中悟理,无师自通。二是积累经典名句,运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比如考试时要引用名言总不能去查百度吧。三是熟读成诵,可以开发记忆潜能,提高记忆力。
(四)博览群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博览群书既在类型上有要求--对不同类型的书都要有所涉猎,免得知识单一;还在数量上有要求--读万卷书,读尽人间书,这里的“万”虽是虚数,但也是要求极尽其多。
四、班级阅读实践经验
(一)日有所诵(对应“持之以恒”与“熟读精思”原则)
实施日有所诵,我是从几年前就开始了。但是真正接触《日有所诵》这本书还得感谢曹准这位薛瑞萍的超级粉丝。
给老师们的建议有三点:
1、以黑板为阵地,经典诵读。
在我心里,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粹是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让它世代相传,这种熏陶能深入骨髓,使孩子们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文雅清和的气质。
所以我会把经典名句写在黑板左边,以前教高年级我写的主要是诗词歌赋和《增广贤文》,现在教一年级写的是成语和《弟子规》。每节课,学生起立后就读一遍,一天下来读六遍,一天不够读两天三天,就能背诵了。
这种诵读每天顶多花十分钟时间,却能常驻孩子的脑海。因为诵读时间拉得长,反复次数多,克服了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规律。而且它不带功利目的,不求立竿见影,不求全员背诵,但求潜移默化,“混个眼熟”,所以学生更乐意接受,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某日教一年级下册课本后面《咕咚》一文,讲述的是兔子听到木瓜“咕咚”一声掉进河里,吓了一跳,以为它很可怕,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信以为真。我问孩子们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一个孩子冲口而出:“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正是平时读的《弟子规》里的句子。当时,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再说说我女儿的故事吧。最近我把几首古诗贴在床头的墙上,每天带她读一遍,本意是教她认字,顺便积累古诗。结果很生僻的古诗她连读几天就能背了,平时没事儿也会把它们挂在口头。暑假到神龙谷去玩,走在山里,她就背诵开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真是应景!
2、以《日有所诵》为文本,诗意诵读
说实话,我们的语文课本中适合动情朗读的课文真的不多。上语文课时,我是很少让学生反复朗读的,大部分课文我更倾向于多思多想,讨论交流,提升综合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