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这样的村班子就不错了,虽然发展慢点,但起码能“看摊”,稳定住局面。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深思。如果仅仅局限于不“败霍”、能“看摊”,如何能加快发展,又怎么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由于这种类型的党组织所占比例较大,工作徘徊不前,特别是隐藏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不尽快改变这类党组织的战斗力现状,加快发展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因此付之东流。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如果说“看摊守业型”党组织的问题已经成为阻力,那么“涣散贻业型”党组织的问题则更为严重。这种类型的党组织软弱无力,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无人干正事,无钱办公事,无章理民事,村困民穷,人心涣散,问题积重难返,久治难愈。尽管这种类型党组织所占比例不足1xxxx,但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已经成为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的严重障碍。比如,兰西县的一个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党组织形同虚设,村党支部由“四大家族”轮流“坐庄”,干部以权谋私,财务管理混乱,宗族势力把持村务,一个不足200xxxx的村外债(高息抬款)高达20xxxx万元,人均外债比人均收入还高。担忧之二:作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决定因素,多数乡村干部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发挥了中坚骨干作用,但还有相当比例的基层干部处于没有本事、无所事事的状态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发展的快慢。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对农村基层干部不能简单地用“主流是好的”来概括,应实事求是地做出深入具体地剖析。配合我们的调查,一些市县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进行了分类。有的从领导方式方法的角度,把基层干部分为示范型、任务型、蛮干型、无为型四类,各类所占比例依次为3:4:1:2;有的从素质能力升级的角度,按素质能力已经实现升级的、素质能力亟待提高的、素质能力难以提高需要调整的xxxx层面分析,每个层面各占三分之一;有的从履行职能的角度,认为农村基层干部能够奋发有为、艰苦创业的占3xxxx左右,尽职尽责、支撑局面的占5xxxx左右,没有本事、无所事事的占2xxxx左右。从以上的分类剖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有喜有忧,喜中有忧,忧中难喜。通过对千名农民党员群众的问卷调查显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满意率占七成,不满意率占三成。见“千名农民党员群众问卷调查统计表”。千名农民党员群众问卷调查统计表问卷调查农民党员群众参与人数问卷内容:对乡村干部队伍是否满意满意人数及比例满意原因不满意人数及比例不满意原因10467096xxxx执行政策好领导能力强经济发展快工作作风实其他3373xxxx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办事不公为政不廉其他3592013411323195137695令人欣喜的是:多数基层干部能够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成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牢固根基和重要支撑,保证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涌现了一批小康领路人、产业带头人和群众贴心人,加快了带领群众致富的步伐,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比如被授予“人民好公仆”的望奎县宽五西村党支部书记佘树德同志,十几年如一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群众,带领一班人,艰苦创业,加快发展,把一个村困民穷的落后村变成了村强民富的小康村。这样的干部在基层不在少数,他们是党在农村、在农民心目中的政治支撑,他们的事业看得见、摸得着。要对这样的干部大力宣传,扩大影响,不能好事不出门,以此提高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令人担忧的是:相当比例的基层干部处于不会干事、无心干事、不干正事的状态。调查中基层反映,目前乡村干部有8xxxx不会做农村工作,或能力弱,或处于无心干事、不干正事的状态。这虽然有些言之过重,但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适应农村工作需要。——观念陈旧,素质先天不足,工作思路不清,不会干事的基层干部为数不少。一是领导方式陈旧,不会抓农村经济。一些乡村干部开展工作还是行政命令的“老套路”,指挥农业生产还是催种催收“唱四季歌”,抓结构调整调来调去还是“大玉米”。调查中有的群众反映,乡村干部最大的“本事”就是收费,最擅长的工作就是开会,调整结构就是说大话,甚至“瞎指挥”。二是文化科技素质偏低,不能发挥示范引带作用。调查表明,目前乡镇干部文化程度以大中专为主体,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6.xxxx,涉农专业的不足1xxxx,高中以下文化达3xxxx。村干部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大中专文化程度仅占2xxxx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约占4xxxx,初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接近3xxxx。见“绥化市乡(镇)村干部文化状况统计表”。大多数村干部只能粗浅地掌握一些农业技术,精通和掌握高新农业技术的为数不多,甚至有的村干部还是“科盲”。这种科技文化素质状况,很难在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中发挥示范引带作用。调查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