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两委”关系紧张,一些地方宗族宗教势力抬头,冲击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畸形发展的趋势。反映在民主选举上,一部分农民不能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力,往往十几元钱、一包烟、一顿饭甚至是几句好话就能将自己的民主权力“卖掉”。特别是在一些有宗族宗教势力的地方,亲情、教义大于正义,把选举村委会主任变成了选“族”人。比如,北林区有个村,亲兄弟俩分别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和副主任,这种现象看似合理合法,实际上已经造成宗族势力把持村务。反映在民主议事上,一部分农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税费改革后实行“一事一议”,党支部研究的一些事项,特别是一些公益性事业,都要拿到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上讨论表决,不需要向村民收费的事项还好办,凡需要村民出工或从兜里掏钱的事项都很难顺利通过。一旦通不过,党支部什么工作也干不了。调查中,有些村维护村屯砂石路需要往路上铺砂子,但由于“一事一议”没能通过,结果砂子不能拉,路不能修,什么车也走不了。反映在民主监督上,一部分农民利用干群矛盾,充当“农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已经超出了监督干部的范围,发展到与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抗争。这部分农民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专门找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的“毛病”,经常组织煽动农民群众上访告状。“农民利益代言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这些“代言人”在监督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正确行使施政行为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些“代言人”也报有一些政治目的,伺机“抢权占位”,这无疑给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正常开展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反映在“两委”关系上,有的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比几个党员、几十个党员选举产生的党支部应该更有权威,更有决定村里工作的权力,不愿接受党支部的领导;还有的村委会主任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村委会说了算,用不着党支部的领导。从而造成村两委班子争权夺利,互不买账,有权有利的事情争着干,无权有责的事情推着干,使整个村工作陷于瘫痪状态。调查中,我们感到,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这些问题,我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严重削弱党组织的战斗力。——来自农民素质上的挑战:农民教育的日趋弱化,造成农民思想政治和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一些农民群众对党的政策理解不了,对先进技术接受不了,影响了党组织的战斗力调查中各地普遍反映,农民素质偏低是制约“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最大的难题。农民素质低,首先是表现为观念保守陈旧。农民的传统意识较多,商品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较少,认为“种田保险,经商冒险”,安于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在一些落后乡村,农民群众贫困心态十分严重,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其次是表现为文化水平偏低。据2002年调查统计,在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12.xxxx,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水平,分别占30.xxxx和53.xxxx,有的落后地区青年文盲仍然存在。有的村一年连一个高中毕业生都没有。有的农民由于没有文化,看不懂技术书籍,参加培训不会记录。一些承担对农民教育责任的部门受经费的制约,没有切实履行好应尽职责,对农民的培训不到位,不经常,农民受教育层面极其有限。有的乡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基本没有对农民进行过培训。特别是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一些地方辍学现象严重,根本实现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调查中有个乡镇中学初一入学新生30xxxx,中考时只剩下12xxxx,辍学流失率高达6xxxx。再次是表现为集体主义思想淡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分散经营,使农民自私自利思想抬头,不考虑集体利益。有的群众认为,“土地分到户,各走各的路”,“各端各的碗,不用干部管”。村干部反映,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的农户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造成新技术、新项目、新品种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制约了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来自农村现行政策上的挑战:农村一些现行政策的负面影响,造成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一些地方农村工作非常难做,制约了党组织的战斗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调查中,一些基层干部也反映:有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从我市粮食与生产资料价格比较看,仅以水稻和尿素为例,2000年水稻价格由1995年的1.xxxx/公斤下降到1.1xxxx/公斤,2002年又下降到0.9xxxx/公斤,分别下降了16.xxxx和16.xxxx;而2000年尿素价格由1995年的136xxxx/吨上涨为147xxxx/吨,上涨了8.xxxx,2002年仍维持这样的高价位。另外从粮食补贴政策看,自97年开始到2002年,中央和省财政累计向我市拨付粮食补贴款近27亿元。这么大笔钱直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