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一些部门职能交叉严重,很多事情几个部门都管,但也可以都不管,出了问题、出了事相互推诿,不知道该追究谁的责任。行政管理上还存在权力和责任相脱节、管人和管事相脱节的问题,条条块块之间权责不明,出了问题难以有效查处。比如我们经常把一些工作的责任推给街道,而又不给街道执法权,导致街道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第四、干部队伍的素质和干劲与发展要求不适应。干部队伍的观念、素质、专业化训练等显然都脱节了。现在我们缺少的是熟悉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专业化干部,多的是万金油,什么都知道,但都不专。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有所改变。如果我们及时学习,有一帮人才跟上,会很快进入正常的工作轨道,但我们没有这样一批人才,就不可能跟上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工作,包括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扶持科技事业等,实事求是地说,许多单位看着人不少,实际上单独应对一方的人不多。在干部的精神状态上,有的消极应付,领导批示了抓一抓,不主动出击解决本单位、本地区应该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许多事情上不敢动真格,遇到问题只会把难题往上缴、往下推;有的是具备一定素质,看起来也能干,但就是不卖力气,“出工不出力”,没有把工作当作自己份内事;有的干事主动性、创意不够,干什么都是老一套,不学习、不思考、不借鉴,只拍脑袋;有的功利心太重,有好处的事争着干,没油水的事就不干,或挑着干,这进一步拉低了整个队伍的工作水平。(附件3:不同街道对转地工作的不同态度)。总之,面对工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面对行政推动的全面城市化,如果说原来还可以应付过去,现在在更高的工作要求下,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越发不适应。
“四个不适应”突显了改革对于龙非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我们抓发展,一手抓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另一手就是抓体制要素。这是抓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基本环节,两个轮子。任何地方的发展在具体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实践证明,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城市化初期阶段时,很容易出现经济秩序混乱、社会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附件4:巴西、阿根廷在加速发展阶段遇到的难题)。国内有人因此讲人均GDP到了多少元,就会出现经济社会秩序的混乱,把这一阶段概括为加速发展期、矛盾凸现期和重要转折期。我认为这还是一个表层的原因。
深层次的原因在体制。目前我们龙非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大量的劳务工涌来,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城市化后原村民变了身份,土地没了,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等等。为什么这两年我们感到这么吃力,天天都在干,都感到累死了。这中间出现这么大的差别是很必然的,因为我们的体制没转过来,没纳入轨道,根本上不了手,感到都在打乱仗,到处都是突发性事件。
所以说,体制的问题是根子,是龙非发展到现在产生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解决龙非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决心去推进改革,去动真格,而不是怨发展周期、怨外部环境。这是一个很直截了当的问题。搞改革创新,我们不是在和别的什么人打仗,而是在跟我们这样一个变化,和适应过程打仗,解决种种不适应的问题,这才是我们的敌人。因此,整个班子和队伍的思想必须急剧地、明确无误地转过来,进入这个轨道作战,不然就不知道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战。
二、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靠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个定律始终有效。解决龙非发展的问题,我们坚持抓两手。一手抓硬约束,一手抓软环境。我们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我们的生产要素和基础条件,破解硬约束。比如,为了缩小与特区内的差距,尽快实施城市化,我们一开始就狠抓了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附件5: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数字以及地铁3号线资金来源问题)。但另一方面,推动龙非的大发展,光靠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毕竟投入有限,并且还有一个投入周期的问题。关键是要有对生产要素进行高效组织的机制和组织者,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一支执行力强的管理队伍,这才是最要害的。
(一)坚定不移地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建设效益龙非创造良好的载体
温总理和鸿忠同志的讲话中,在经济发展上,贯穿着转变发展模式的理念。对我区而言,关键是要建立一整套与大工业发展、与大开发建设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一是坚决调整和完善招商引资体制。目前我区尚余可开发用地128.0xxxx公里,但如按照目前土地利用模式,每年消耗建设用地约1xxxx公里,8年后就将用完。这128.0xxxx公里的土地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容积率,提高单位产出,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