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以美国社会为代表,用大量事实揭示了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感性的创造性和选择性如何被单向度的理性化压抑得奄奄一息,人们的选择与创造能力也随之弱化、甚至渐渐消失。马尔库塞用感性的扭曲来概括这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在他看来,当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和工业理性成为在社会生活中无孔不入的普遍理性或普遍原则时,感性已经被压迫得没有真实去感觉的能力,例如根据经济理性而设计的五光十色的广告,以各种形式和手段刺激人们的感官,被刺激的几乎麻木的感官失去了鉴别能力,把为了谋取经济效益而倾销有害身体健康商品的活动,当成了自己真实的生活需求。于是,扭曲的感觉误认了虚假的需求,虚假的需求支配着虚假的社会生活,整个社会在此基础上彻底异化了。(马尔库塞,1969)
马尔库塞主张开展感性革命,重新塑造人们的感觉,通过艺术形式开展一场重建人们感觉能力的文化革命,恢复感性的创造性和选择性,进而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命形式开始造就一代新人,彻底克服人类社会的异化。(马尔库塞,1989)
我们考察西方学者的上述理论观点,目的不在于系统说明他们怎样论述感性选择和理性选择,而在于试图从中引出思考中国感性选择问题的借鉴。面对西方学者对感性和理性问题的论述,我们是否起码应当得到以下几点启发:其一,并非所有西方学者都把理性选择看得至高无上,一些西方学者在社会理性化的历史过程中从来没有完全忘记感性活动或感性选择,并且不断地张扬它的地位、意义和价值。而我们立足一个具有深厚感性选择传统的社会,在理性化的进程刚刚开始之际,却为什么一古脑儿地贬斥感性,一窝蜂地弘扬理性?笔者近日曾在互联网(中文雅虎)上搜寻一次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两个概念,竟然发现了3700条论述理性选择或与之相关的信息,而关于感性选择的信息只搜寻到10条,天壤之差!足以可见中国人对理性选择的热望和对感性选择的淡漠。这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二,从康德为感性活动确立存在根据和明晰展开形式,到马尔库塞论述感性的选择性与创造性,并提出开展感性革命,这20xxxx年的历史正是西方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两次社会转型期,在西方社会转型期,西方学者对感性同理性矛盾关系的持续深入探索,说明感性与理性或感性选择与理性选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真实的、重大的、不可回避的课题。中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并且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各种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不同方面,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学者的思考,对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具有更重要地位的感性、感性选择及其同理性和理性选择的矛盾做出更深入地思考。
其三、西方学者并未像我们在自己的哲学教科书中那样,把感性活动仅仅看作低于理性的认识活动。感性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而且它作为人类基本的活动形式既有选择性也有创造性;既可以真实地追求具体的生活目标,也可以在理性的压迫与诱惑下由真实变为虚假;既可以被压抑得扭曲、异化,也可以通过某种途径使之重新振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感性是可改变、可塑造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应对中国人的感性活动持完全消极的态度,而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既要揭示其中的积极性,又要探寻祛除其消极性的途径与形式。
三、中国转型期感性选择的地位与特点
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和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郑杭生,1997)。可以说,中国社会转型同西方18世纪的社会转型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即社会现代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也就是韦伯等社会学家所说的社会理性化过程。如果这些判断确实符合实际,那么中国社会转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认识作为最基本社会行为的感性行为或感性选择。因为确如韦伯等人所言,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推进社会理性化,并且理性化又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而在中国广大社会成员主要是依据感性意识进行感性选择,或者说中国还是一个缺乏理性化传统的感性化社会,所以如何认识感性行为和感性选择就变得不可回避。
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