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节日演讲稿爱国纪念日演讲稿工作学习演讲稿和谐社会演讲稿青春励志演讲稿训练锻炼演讲稿致辞主持演讲稿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 演讲稿范文大全 >> 工作学习演讲稿 >> 领导演讲稿 >> 正文

○  浅谈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思想宣传  ○

变社会学的这种边缘化现象,费孝通的主张是:在各种制度的交叉关系中来开展社会学研究。

  这个主张的确给中国社会学指明了一条从边缘走向中心的道路。令人遗憾的是,费孝通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愿望至今也未成为现实,中国社会学的边缘化现象一直未见减弱。究其原因,或许与未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有关。

  中国社会学可否借鉴经济学的成功之路,从行为研究切入社会生活,然后再由社会生活研究走向制度研究?经济学从理性选择行为入手,并由此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了今日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社会学能否从感性行为入手,并由此而深入社会生活?如能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持社会学研究的经验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因为感性选择是综合性的经验过程,而且还可以由此达到对各种社会制度交叉点或制度网结的研究。如果我们认为经济学的成功主要是在于它抓住了社会生活的中心方面,而社会学只能在这个中心之外游弋,所以难以成为中心。其实,社会学从感性选择入手同样可以抓住经济这个社会生活的中心,并且不会因为研究经济生活而落入经济学的套路。因为从感性选择入手研究经济现象,抓住的是更丰富的经济现象,并且是在多种非经济因素同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开展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在对经济生活的感性选择研究中,社会学可以直接观察各种制度因素在社会实践中的交叉与作用,抓住生活中的制度网结,进而真正由庭院走向堂奥。

  另外,我们不应当仅仅用20世纪中叶以前的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作为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前提,因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仅仅追求社会的理性化,忽视感性过程,而中国现代化的行为主流是感性选择,而不是理性选择,是理性的感性化,而不是感性的理性化。我们应当高度重视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学家关于中国社会行为感性化特点的论述,尽管中国社会学前辈也是用理性化的眼光来批判中国人的感性行为特点的,但是他们的丰富论述起码让我们知道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主流是感性选择而不是理性选择,这就从研究对象上要求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问题是不能仅仅考虑理性选择而不考虑感性选择。我们还应当高度重视的是当代正在流行的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因为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的总体趋向是否定单纯客观性,强调在主观创造和主观与客观的双向建构关系中来理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这种原则特别适合解释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过程。

  参考文献: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

  马赫:《感觉的分析》,洪谦、唐钺、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重庆乡邨书店,1939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年。

  利奥塔:《后现代知识状况》,三联书店,1997年。

  h.marcuse,anessayonliberation,boston:beaconpress,1969.

  h.marcuse,theaestheticdimension,boston:beaconpress,1978.

  bianyanjie,bringingstrongtiesbackin:indirectconnection,bridge,andjobsearchinchina,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97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相关文章
栏目导航
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6 演讲稿范文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