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学校型教育为主体,体现的是“知识本位、学科导向”的基本特征,因而形成的是一种以纯知识形态的考试选拔和相应的单向度发展的学校教育体系。2)这一体系所服务的对象,大都以某一年龄阶段的学龄期儿童或青少年为主,它把学校教育的开始和结束视作为是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全部。3)这一教育体系注重的是学历而非实际能力,以致它亦变相地成为孕育当代应试教育的温床。毋庸置疑,上述教育体系是教育制度不够发达、教育资源不够普及、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以及社会分工比较简单时代的产物。也有学者把它定位为传统国民教育体系,换言之,这是在传统思维定势之下产生的一种特定时代的教育体系,它代表的亦是一种陈旧而保守的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是,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将更为激烈,人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亦更为扩大和加剧。而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能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和更广的创新思维,由此才能肩负推动和振兴社会发展的职责。而担负这一重任的又首当其冲的是教育,尤其是作为整合公共教育资源的国民教育体系,它对实现上述目标起着重要的支撑与推动的作用。它的健全与完善与否,亦将直接影响到上述目标的实现。那么,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教育理念?又该建立怎样的国民教育体系呢?笔者以为,我们首先需要确立的是人人都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观念,而我们的社会则应该为提供这样一种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终身学习活动创造条件,那就是创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导向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并最终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那么何谓终身教育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又有何异同呢?笔者以为,所谓终身教育体系,指的应是对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以及以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急剧变化而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路能给以充分满足和应对,同时从社会转型的观点出发,加强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教育的融合和衔接,以最终建立一个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连结社会各种类型教育活动的体系。换言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应是指向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构成内容及层次的表述。也即前者的构成要素是以具体的教育形态为主,如学校教育、学校外教育或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等;而后者的构成理念则立足于对具有生命价值的每一个人的生涯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的立场。因而所谓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并不是把上述两种体系简单地合而为一,它应指的是以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来构筑一个既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又能对每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思路的国民教育体系。无疑,这不仅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所形成的共识,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所期望共同推动的宏伟计划。因此,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只有立足于这样的目标和置身于这样一股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之中,才能找到这一体系的准确定位和发展方向。
三、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或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的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且很长的历史时期即已形成。如我国民间流传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老格言;孔子倡导的人生修养的“阶段”学说等,就是鲜明的例子。但把终身教育思想最终汇成一股强大的思潮、一种意义深远的理念以及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则要归功于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的国际组织,及在这些国际组织终身教育部门担任重要职务的成人教育专家们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的贡献。
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委员会在巴黎召开成人教育国际会议,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处处长的保罗·郎格朗正式向会议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由此终身教育理念开始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自那时以来,终身教育理论已经有了近40年的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一些有关终身教育的文献与资料中,又开始出现了“终身学习”的术语,其使用的频度不仅多而且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终身学习”甚至取代了“终身教育”而成为制定国家或地区政策及法令的专用术语。
那么,为何围绕同一个概念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表述?终身教育的地位又为何有被终身学习所逐渐取代的倾向?笔者以为,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的转变。随着人们对终身教育理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入,要求对概念的内涵进一步充实和扩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迄今为止,关于终身教育的概念一般可理解为“人从出生起至老年为止,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全过程”。换言之,它又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就横向而言,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