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等xxxx领域的教育;就纵向来说,它指的是贯穿于人一生的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及老年期等xxxx层面的教育。除此以外,终身教育还可以是正规的教育形态或非正规的教育形式。相比之下,“终身学习”的概念则主要是指“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被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在这里,终身学习强调的是“有意义的学习”,而其学习场所也不仅限于家庭、学校、文化中心或企业。“大凡被个人或集团可加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设施及资源”则都应被包含在内。
2)教育重心及关注点的转移。严格来说,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概念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的侧重点在教育的服务、条件与机会的提供上,它主要体现的是政府行为;而后者关注的侧重点则在于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它更多体现的是学习者作为生命主体的个体行为。
3)教育功能的转换。近年来,“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learning)的理论逐渐盛行。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成人(因为青少年期的学校教育是已被制度化了的教育,而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推动那部分还尚未被纳入制度化范畴的成人教育及保障被学校排除在门外的社会成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学习权利),而成人期以后的教育,其对象又大都是自立的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学习者,他们同时还肩负着社会的职责和义务,因而他们的学习常以“自我导向学习”为主进行。这一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在任何场合,独立的终身学习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进行选择、计划和实施,并以个人为主体进行自主的“学习管理”。这一理论现已作为终身学习实践的主要策略而在欧美等国广泛流行。
概括而言,由于终身学习在概念的内涵、对象的主体性及教育功能的发挥上都超越了终身教育,因而近年来大有取代终身教育之趋势。不过从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来看,它们实际上反映的还是同一教育理念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换言之,终身教育的普及应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而终身学习的呈现亦是终身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唯有终身教育理念得以普及、终身教育制度得以健全的社会,终身学习才有可能成为该社会民众的自觉行为。反之,我们也不可想象一个终身教育思想得不到普及、终身教育制度亦不完善的社会,其民众却会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
总之,近年来由终身教育概念逐渐向终身学习概念转换的内外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最为突出的原因,在笔者看来还是立足于究竟应由“谁”来成为终身教育的主体,以及应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来确保终身教育能有效地实施。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对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作出以下的概括:1)终身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主张“学校不应成为年轻人的专利”。2)它强调未来的国民教育体系应是连接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纵贯人的幼儿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的一种统合而协调的体系。3)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期望建立“学习社会”,而这种学习型的社会即是一种充满余暇时间和自由空间的社会。在那样一种社会中,人们的学习并不作为达到寻找职业或经济目的的手段,而是人们自发的、以自主愿望为标志而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换言之,“学习社会”的理想是要为社会民众提供广泛而多样的学习机会,其着眼点在于对人性及“人生真正价值”的培养和实现。
由于终身教育具有这样一些纵观教育全局、站在人的整个生涯的角度,以及以发展和完善人格为目的的宏观目标,因此它已成为一种带有全局性、宏观性特征的指导性理念,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构筑也唯有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到其建立的准确定位。
四、对构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向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思考及建议
我们在以上对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以后,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过去传统教育观念基础上建立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单一型的国民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又主要以学校型的教育为唯一的构成要素。而在终身教育看来,凡对人格的形成及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都应被视为有意义的教育要素,比如社区教育、市民休闲教育、老年教育及各类普及型的校外讲座,等等。换言之,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导向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应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制度化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形态,其以正规的学校教育为主要表现形式。二是非制度化的,以自主的、自愿的、自由的、乃至自助型的教育形态为主,它以各种学校外的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为主要表现形式。因为在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