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129815公里、省道227871公里、县道479372公里、乡道945180公里、专用公路88424公里。有铺装路面441680公里;简易铺装路面455281公里;未铺装路面973700公里。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为公路运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03年年底,×××的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0997辆。公路运输“门到门”的便捷快速的特点和路网结构的完善,使全社会客货运输的机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公路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小城镇的过境公路穿镇模式和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一直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于是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和一直得不到改造的小城镇过境公路间的社会矛盾愈来愈明显,既造成了过境公路在城镇的夹缝中拥挤不堪,也是城镇的改造施展不开手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2、长期存在以路兴商、以路兴镇思想来指导小城镇道路建设。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大大刺激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架桥被看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志;一旦公路建成,两侧地段则成为最有价值的地方,“要先富,去占路”,以路兴商、以路兴镇,占路搞经营,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法宝。地方政府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往往要求公路部门在选线时选在从镇中心穿过,而不是只打擦边球,“镇镇通公路”的建设结果是镇镇穿公路。在城镇发展的初期,机动化的程度比较低,过境公路穿城确实为城镇带来了工商业的繁荣,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非公路穿城的乡镇大多比较落后和偏僻。随着社会经济和机动化的发展,公路穿城带来的问题积重难返,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却不断地凸现出来,迫使政府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加以改造。
3、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体制等的改革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为二、三产业服务,人口的流动性也越来大,城镇流动人口、机动车辆、交通流量快速递增,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观念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仍停留在过去小城镇交通意识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没有良好的交通习惯,甚至不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以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区别,只图个人方便,不顾交通大局。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山区农村进入×××的交通参与者,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更是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他们把在农村长期形成的走路、开车的不良习惯带入城镇,对交通管理不以为然,甚至疑惑不解,我行我素,对交通信号灯及交警的招呼漠然置之,对驾驶员的喇叭声不闻不问,再加上赶集的村民们无视交通秩序,随意摆摊置点,更使交通秩序异常混乱,异致了各种交通占道现象日益严重。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交通环境”四要素能不能和谐发展成为城镇交通的关注点,不论是哪一个要素的滞后发展都会影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甚至阻碍城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4、虽然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但高速公路收费的“高门槛”也使部分运输车辆望路兴叹,致使国省道干线上仍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对小城镇的过境运输的压力仍然不堪重负。
3 对小城镇交通问题的对策研究
小城镇的交通道路和基础设施与交通需求间的社会矛盾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加大而凸现出来,这一矛盾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阻碍着小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城镇都面临着这一社会热点矛盾,特别是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它越来越明显,解决这一矛盾已不在是某一个部门或是某个人的愿望,而是整个社会在建设进程中的迫切要求。下面本文根据对四个代表城镇调研的资料,从对小城镇交通特征、交通方式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应如何做好小城镇交通道路布局的规划来适应小城镇的城市化,使两者能和谐共存,促进城镇经济的腾飞,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3.1 小城镇交通特征分析
小城镇作为我国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现象,为数众多,它的交通有着自身的特点。根据资料分析,一般而言,城市越大,与外界的联系越多,区内交通、区际交通越多,过境交通较少;相反,城市越小,对外的联系越弱,区内与区际交通越少,而过境交通量越大。根据统计,一般10xxxx人以上城市,过境交通只占xxxx-xxxx,50-1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