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以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也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中国不象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应该属于“外语”(foreign language)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的教学范畴。
3、从foreign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到bilingual的转变
英语在中国之所以只能被称之为外语,首先是缺乏英语环境。学生在学校一周4到6节的英语课,总数加起来,不过4到xxxx小时,何况在45分钟的英语课上,老师用英语授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开口说英语的时间又有多少?在家里有多少学生有外语环境,有多少学生家长懂外语,即使懂外语又有多少家长与孩子的交流用外语?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接触外语的机会又有多少?学生在初、高中阶段6年中学了12本英语教材,而他们课外英语阅读量又有多少?这丁点可怜时间与英语的亲密接触够吗?我们尽管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外语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英语教师和学生配合的天衣无缝,听说读写的操练样样俱全,加上朗诵,短剧,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300来天的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难怪有人会把公开课比作吃年夜饭。说到底,我们的英语教学至今大多数仍随着升学考试指挥棒在转,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
其次,从语言输入来看,无论是加拿大,新加坡,还是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凡是将英语当作“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学习的学校,其英语教师相当一部分是外籍教师,即这些英语教师本人的母语就是英语。而我国的外语学习则不同,学生一般不可能得到外籍教师的指导,由于本国外语教师语言水平总体上不能与外籍教师相比,外语教学的双向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自由度和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
因而在中国,包括英语在内的任何其他语言及其教学在通常情况下只能称为tefl(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即把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来教学。只有当我们创设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条件(主要是学习者周围的人使用该种外语的比例),使英语经过一定的积累,逐渐成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之一,才能使英语教学从foreign language (外语)变为second language(第二语言)甚至是bilingual(双语),使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
三、“双语教学”的误区
1、对什么是双语教学认识不清
有些学校误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说了外语就算是双语教学了。目前多数中小学的双语教学仍处于不成熟阶段,老师用英语表达的往往只是“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等课堂用语,而习题解析、计算方法等学科知识内容都是用汉语讲授的。其实,这算不上是双语教学。
2、双语教学冲击母语的学习
有些试行双语教学的学校不仅在数学、化学等学科讲授时尝试双语教学,语文课、思想品德课上也进行双语教学。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双语教学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数学、物理等理科教学中,用英语讲授一些英文公式、国际单位或者专业术语,确实可以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有助于学生未来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但在语文、政治等文科教学中,双语教学就不太合适。因为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高文字的鉴赏水平、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用英语讲授就本末倒置了。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这样做会对学生的母语学习产生冲击,考虑到逻辑思维的养成和稳定性,双语教学应在掌握好母语的基础上进行。国外双语教学研究方面的学者提出,双语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